日本在二戰時的表現可謂荒誕不羈,由一幫中級軍官控制了國家的戰略規劃,大踏步地侵略他國,並在非常劣勢的情況下進行戰略賭博,最後被絕對優勢的美國徹底擊敗。不過應當說,日本並非完全沒有機會,只是這個機會很早便被一群狂熱的軍國主義者浪費了。
日本明治維新後逐步建立了現代化的政治制度、工業和金融體系,並通過甲午戰爭擊敗了中國,在成為亞洲最為強大國家之一的同時鞏固了其現代化成果。日本本土缺乏資源,但由於率先建立了較為現代化的國家,相對於亞洲其他國家在整合各種資源上具有絕對優勢。日本能夠吸引相當多的周邊資源在日本進行整合,運用先進現代技術繁榮製造業,運用現代金融制度募集亞洲資本,而後輸送到全世界,從而主導亞洲地區的經濟秩序。日本相對於當時亞洲各國的先進足以保證這一點,特別是歐洲強國將注意力集中在歐洲或非洲時。
日本的制度優勢還會對亞洲各國的政治精英產生文化吸引力,讓日本有機會吸引亞洲各國精英,並進而培植有利於自身在他國的政治友好勢力。別的不用說,僅看看甲午戰爭後中國赴日留學生的規模和他們在後來辛亥革命中占的比重變會發現,當時日本對於中國革命有著多大的影響。而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中,又有大量的思想與知識來自於日本,這其中也包括馬克思主義。可見,當時日本具有非常良好的文化吸引力,堪稱亞洲的現代化母港。
在這種條件下,如果日本能高效整合亞洲資源、以友善的方式領導亞洲事務,並發揮文化優勢塑造亞洲各國的認知,那麼假以時日日本完全可能以和平方式穩步成為亞洲霸權國,發揮著類似英國在歐洲那樣的領導作用,與美國和英國平起平坐。問題是,日本沒有完全現代化,制度效率有限,加上國內強烈的優越感和對外軍國主義作風阻礙了日本可能的成功。
日本的制度雖然較之亞洲各國先進,但相比於成熟的英美體系而言依然落後而不可靠。資本與技術依然會選擇前往英國和美國而非日本,日本整合資源的能力也遠遜於英國和美國,同時其沙文主義非但沒有讓日本成為亞洲的文化思想中心,反而產生了赴日留學生成為抗日核心力量這樣的荒誕後果。而日本的軍事行動帶來的,只有赤裸裸的暴力、掠奪、羞辱和顯而易見的壓迫,沒有任何吸引人的秩序產生。日本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無法領導亞洲。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非但沒有進行改革,反而在一系列國內危機中讓一群只懂得謀劃戰役的中級軍官掌握了國家戰略的制定。最後連這幫「馬鹿」都發現日本再這麼下去沒有出路,只是他們給出的方案竟然是:賭一把。跟追女孩時「背水一戰」一樣,在決定戰略時賭一把,只可能輸,不可能贏。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諷刺的是,直到戰後,日本才真正具備了現代制度,也成為了亞洲的文化中心。除了政治獨立性和高端製造業被美國死死地按住外,在中國崛起之前日本事實上具備成為亞洲領導的其他條件。只不過,日本或許本來不需要在挨了兩顆原子彈後才達到今天的成就。時至今日,只要美國對日本不鬆手,那麼日本就永遠無法成為亞洲的領導國。現在,就看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