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都有品牌迷思??100萬到BMW跟100萬的toyota你的選擇是什麼??

@ 2017-02-08

有關汽車的一些專業知識,許多人經常有一些慣性的誤解,我個人研究這個領域好多年了,汽車不只是一台代步工具,它也是深奧的學問 -- 這些知識經常被一般駕駛者忽略,也因為很多網路上的謠言以訛傳訛,因此現在反而越來越少人願意去研究一下汽車的原理和特殊知識,這很可惜,畢竟汽車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產物,它徹底改變了人們交通的模式,而它也是有錢人炫耀的最直接管道。這當然值得來探究一下。

【國產車和進口車的迷思】

很多人說買生平第一台車必須得買國產車,這是大家的認知,但未必是準則,我個人第一台車就是進口車。

汽車是非常個人的事物,就跟自己喜愛看的電影類型一樣,無法被合理化或邏輯化,有些你覺得醜到不行的車種就是有一群死忠者在支撐其銷售。很多人說汽車跟女人一樣,我同意:因此大眾都喜歡的車未必是你的愛好,大家都覺得不好的車也未必就是爛,不要太過遵循大眾邏輯,為何不親自動手去研究一下呢?

國產車和進口車有差別嗎?當然有,由於台灣進口關稅很高,因此進口車一過海關身價馬上漲了好幾成,這馬上造成了車價歸類的不合理 -- 你一定以為 BMW 很貴,要不要參考一下美國本土的售價?在美國,Porsche GT3 也「不過」才十二萬多美金,要不要算一下台幣多少錢?當然,美國買車的價格通常是「陽春價」,也就是許多在台灣的標準配備在那裡必須要勾選配備,但是整理算下來,台灣的進口車價格還是極度地不合理,顯示出對於國產車廠過度的保護 -- 這不是車廠的責任,而是台灣關稅的制度問題,這在明年汽車進口關稅調降之後,也許會有較合理的反映。

國產車的優勢在於維修零件較為便宜,因為許多進口車的零件是該廠牌獨有 -- 比如說 Volvo 就有許多安全配備是它自己發明的專利,在台灣如果要維修勢必也要循進口路線來進口這些維修零件,相對地價格自然會提高。但可喜的是,因為汽車科技日益發達,在台灣要維修一台進口車,其實很多部位、零件大都不需要靠進口了,台灣很多車廠都有自己維修進口車的能力了,這些廠當然不是原廠,因為原廠都是提供最標準化零件的地方。可是,你會說:「那你說的這些廠不是原廠,不就風險很大?」沒有錯,有被坑的風險。所以,如果有熟識的保養廠對車主是最幸福的事了,這可能比買到好車還更令人興奮,因為買車事小、維修事大啊,買車可能是一時的衝動,誰有錢馬上就掏腰包,但這台車的維修很有可能是接下來四五年的夢魘或輕鬆的生活流程。台灣有太多車主因為懶而直接把保養維修丟給原廠,這反而是原廠坐收暴利的主要原因,因為它賭你除了它之外找不到其他保養廠了,就算你找得到,那也是極少數明智車主,影響不了它的生意。

尋找原廠之外的好的保養廠反而是許多車主忽略之處,這需要許多人的經驗談和分享,因此當你買了某台車,多上網去跟同型車主討論類似事宜反而是最該做的事。

為什麼進口車較貴還是有人買呢?先撇開品牌優勢不談,大多數進口車的安全配備是較齊全的,這也是我當時買進口車的原因。所謂「安全」有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前者指的是操控能力和耐操的能力,在駕駛過程中能夠輕鬆閃避突如其然的危險狀況也是安全配備之一,這台車經過長時間操駕之後顯現出的耐力也是安全指標之一,這反而是現在眾多車主都忽略的部分。現在,大家買車一窩蜂往「舒適」那裡去鑽,彷彿「操控好」就象徵著「不舒適」似的,這點待會會再談到的,先在此不表。目前國產車在「被動安全」這方面做得都還不錯,氣囊、氣簾、優秀煞車...等該有的幾乎都有了,這是最近這幾年比較值得可喜的部分,不像前幾年市場上一直流行滿車高科技噱頭卻安全配備少得可憐的「電子花車」-- 但平心而論,國產車在安全配備這方面還是輸進口車一大截。因為「安全」不是你打廣告說了算,而是有一連串的試驗數據來做支撐的,台灣連一座像樣的汽車安全測試室都沒有,哪來的安全配備數據?你在台灣買一台國產車時有看過車廠提供的「各角度撞擊測試資料」、「氣囊分布資料」、「引擎室潰縮資料」、「孩童保護配備資料」...等嗎?你根本沒看過吧?而你根本不曉得這在國外買車是不可或缺的吧?

我不是想說國產車不好,畢竟這是一個還在成長中的工業,它的不完美是可以期待和諒解的,但這不代表車主就該概括承受其不確定性 -- 如果你知道你開的這台車「安全認證」有問題,你還會右腳繼續往下踏油門?還是你告訴自己:「反正只花五十萬,可以接受了。」?生命可以用便宜或貴來衡量嗎?意外的發生往往都是一瞬間,往往都是出奇不意,這時更需要堅實的安全配備來做你的後盾。

雖然我知道我當時買那台進口車所付的錢很多都是付給一生可能用不到一次的安全配備,但我閱讀了、上網查了許多關於該車的安全測試資料,我很安心付出那筆錢 -- 如果開車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安全,那幹嘛開車呢?

當然,我也不是在鼓吹大家買進口車,因為許多家庭有購車預算和經濟考量。我只是提出一個看車的角度 -- 一個很少人會去注意的角度 -- 這台車安全與否是否該是你購車時的優先考量呢?如果是,對不起,國產車在這方面還有待非常非常多的努力,因為國產車廠幾乎連測試的機械都很缺乏 -- 當然,各位準車主的目光都被華麗的內裝和豐富的噱頭所吸引了,光看到那賓士級的駕駛座椅,它的安全氣囊會不會爆就沒人太在乎了。

我的結論是:以目前購車環境來說,論配備,國產車是絕對贏家 -- 便宜又大碗。但論及更深一層的安全配備及構思考量、以安全為出發點的造車理念和車架,台灣的國產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這些安全的理念也反映在較高的車價上面 -- 我始終認為:便宜沒有好貨,因為所有商人都不會做賠本生意。

【車款的迷思】

很多購車者會被大眾潮流拉著走,這是很糟的 -- 當然,羊群效應 (sheep effect) 在每個國家都很普遍,但台灣特別嚴重。台灣人特別喜愛人云亦云,先別管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大家說好的名牌必定差不到哪裡去,這從家長選補習班的態度就可知一二。

就從台灣最近燒到發紅的 SUV 談起好了,真的好嗎?我這麼說吧:真的對你是適合的嗎?

滿街的 SUV 車透露了一個訊息:這種車款正在流行。沒錯,但為何流行?只要有項事物流行,一定有其優點和優勢。SUV 的優勢在哪?座位可變性高,一家人五六個出遊,還可以載滿行李、食物、配備,而一點也不會擠。花四人座房車的錢買七人座的車子,真是賺到!

嗯,又是一個「數字」的迷思 -- 就像現在電視正紅的 Zinger 廣告:一樣的錢為何買較小的車?這就是誤導的廣告!(我先說我不是說這台車不好,我只是說廣告誤導)

先從基本面開始看起,SUV 車和一般房車差在哪裡?前者車體較重 (因為體型大,無可厚非)、底盤較高、車型較大較高,撇開內部的運用靈活度不談,你有沒有覺得外在的條件就已經很劣勢了?因為車體大和車重高就象徵了油耗更高 -- 根據專業機構測試,一般 SUV 車的耗油率比一般房車高出一到兩成,這有在廣告裡出現嗎?耗油率高的車就是對我們的環境殺傷力更大的兇手,換言之。

不要做數字的受害者:沒錯,全家出遊很方便。能否斗膽請問一下:你們家上次全家出遊是什麼時候的事了?你們家可能每週末都出遊嗎?我們這樣算吧:你爹是很盡責任的老爹,每兩週就全家出遊一次,那麼一年你們全家出遊的週數也不過才 26 個週末,就算加上去大賣場大血拚搬家二十次好了,你們一年「充分利用」這台車的次數也不過才 46 次,但是每天上班去公司來回有幾次?偶而去接個朋友或車子未坐滿去市區晃晃的次數有幾次?說句很難聽,你也不想聽的話,你們家這台 SUV 車在它一年三分之二的時間中都是處於「浪費」的狀態,因為只要座位上只有兩個人開出去街上,這就是比別人付出更高的油耗和停車時更多的佔據空間 -- 台灣已經夠小了,被這些大型 SUV 車不斷地湧入更形擁擠 -- 更別提台北市有些地下停車場是 SUV 車停不進去的。

我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只是說:十個買 SUV 車子的人大概有七個根本不曉得買這種車要來幹嘛。這七個中應該有五個以上是因為大家都流行或被眼睛看到的事物所蒙蔽才買的 -- 就像有錢人一定要買 Benz,買 Benz 就是要買 S320,問題是你知道 S320 有多大嗎?你需要那麼大台的汽車晃來晃去嗎?台灣道路普遍擁擠而多彎道,加上摩托車四處亂竄,越大台的車就是越笨重,不但開起來更慢、更遲鈍,而且一個人開車出門就是在兇猛地浪費地球的資源。整個美國、歐洲都正在流行買出力大的小車來因應改變中的擁擠社會型態以及越來越脆弱的遭受污染的自然環境,台灣卻還在盲目地流行要開「大車」才是氣派,我真無言。

現在這個社會,大家庭越來越少,去年根據統計,全台北市的家庭平均人口數是低於 4 的,就算你們家四個人好了 (高於統計數字),充分用到這台七人座 SUV 的機率還是微乎其微 -- 四人座房車真的沒辦法嗎?還是如上述只是心理作用:車子大或汽缸多就是好呢?

就算一個家庭有三個小孩,全家五個人,那代表著一定要添購一台 SUV 車嗎?全家都聚集的機率有多少是否該列入考量?平常上班的遠近是否該列入考量?如果這台車是平常上班代步的工具 -- 拿 SUV 車上班代步?我只能說你真有錢去加油呢!

更別提市場中許多「掛羊頭賣狗肉」的 SUV 車系,比如說 Lexus RX300 或 RX330 系列,這就是個經典例子。這款車賣得像是熱蛋糕 (sell like hot cakes),但是能坐七個人嗎?不行。操控好嗎?比房車還爛。極速呢?一百七十多吧,上不去了 (雖然這不重要)。省油嗎?還不錯,但還是比房車耗油。Lexus 賣這款車根本就是賣品牌優勢,但就是有這麼多人喜歡作冤大頭。

這一段的結論很驚人。你想知道最適合大部分現代三人或四人家庭的汽車是哪種款式嗎?是 Coupe「雙門轎跑車」。

如果你是一個父親,而你只有一個還未成年的小孩,最適合什麼車?就是 Coupe。如果你是一個父親,而你有兩個還未成年的小孩,最適合什麼車?還是 Coupe。

你會覺得這結論很不可思議,因為 coupe 以往都是被拿來被年輕人或有錢人炫耀用的,雖然有後座,但後座通常不大 -- 是啊,不大,但夠坐嗎?兩個未成年的小孩坐 Lexus SC430 或 Infiniti G35 Coupe 會很侷促嗎?也不會吧?既然不會,那到底疑惑在哪裡?

Coupe 是最適合現代都市家庭生活的汽車。平常通勤上班,Coupe 車體輕當然較為省油,車體小而反應靈敏也很好鑽,非常適合台灣擁擠的街道特性;而載著妻子兩人上街完全是輕鬆愉快的。遇到假日,如果只有一個小孩 (這是大部分家庭的寫照),讓他坐後座一點都不侷促 (而且因為只有雙門,後座的小孩也無法去亂動車門),即使兩個未成年小孩坐進去也不會太擁擠。就算你有兩個已經成年的小孩好了,一台四門房車搞不定,非得要七人座 SUV?這兩個成年的小孩會長期待在家中多久?就算野餐的食物,難道一般汽車的行李箱塞不夠嗎,非要七人座 SUV 嗎?更何況 G35 Coupe 的行李箱跟四門房車是類似的 -- 再想一下:你上次把行李箱完全塞到滿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請問需要把一台七人座 SUV 塞滿的機率有多高?我們是不是都太高估這個數字了?就好比我們在計算:我家裡總共有 12 名成員,因此我最好買一台遊覽車?這會不會很可笑?你有沒有想過這 12 個人同時坐你的車的機率有多高?即使一年有那麼一兩次,那時叫四台計程車載 12 個人也比較省錢吧?

回到我的論點來:大家都流行就是好是吧?你現在可能會遲疑了。因為我正在教導你為自己而獨立思考,而不要為你的親戚而思考,更不要為車廠而思考 -- SUV 車不見得比房車更便宜,反而因為底盤高而安全性更差,你可曾想過?如果出遊去開山路,你要的真的不是 SUV 那種軟綿綿而側傾嚴重的底盤,而是扭力大、適合鑽的小車,這可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要不要上一次陽明山看花季,來看 SUV 佔優勢還是 Coupe?而在台灣,有太多的家庭其實 Coupe 就綽綽有餘了,卻跟著流行去買了巨無霸的 SUV,還自以為走在流行的尖端 -- 你付出的代價卻是整個環境更多的損耗、佔據更多的街道空間。

【前驅還是後驅的迷思】

這個問題可能是在網路上引起最多爭議的話題,因為各有其擁護者。我們不是人云亦云者,何不花點時間來研究一下?幹嘛聽別人的「駕駛印象」?

前驅代表著前輪驅動,而後驅代表著後輪驅動,對很多人而言,這根本不代表什麼,但是對於汽車的原理而言,這是很重要的區分,因為駕駛特性不一樣。

早期的汽車幾乎都是前置引擎、後輪驅動,事實上這也是最合理的驅動方式。因為引擎位於汽車的前半部,而驅動軸承位於汽車的後半部,前輪負責轉向而後輪負責推進,這是很合理的重量和責任平均分配。但現代的汽車邏輯卻不是這樣,因為你只要打開任何一本汽車雜誌,看一下最後面的規格表,你都會發現前驅車實在太多了,後驅車反而是「異數」,為何會這樣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原理:後驅車是由後輪來推動車子前進,由於車體是由後被往前推,因此在過彎時有著較靈敏的車體反映 (車子後半部比較積極出彎),這對於車體較大的車款是很適切的。還有一點,如果這台車的引擎很大 (比如說 5000 cc 的 V8 引擎),那麼後驅會比較能夠平均車身比重,因為引擎本身已經很重,再加上前驅,那麼整個車頭會變得極度地遲鈍,要過彎時會發現「推頭」非常嚴重而遲鈍,經常車尾過得去反而是車頭過不去的窘境,尤其是在加速時的狀況。

因此,看一下現在車壇,小引擎的車種 (比如說 1.6、1.8 或 2.0) 幾乎是前驅車的天下,因為「推頭」狀況不會嚴重 (車子本身馬力就小),而且因為沒有那一根傳動軸 (後驅車需要靠橫亙車體中間的動軸把馬力傳送至後輪來驅動),因此製造成本降低一些,而且維修變得簡單多了 -- 只要是引擎或是傳動問題只要搞定前兩輪一切都可解決 (不像後驅車,類似問題可能需要四個輪子前後都要拆下來檢查)。但是,很多後驅狂熱者一再強調:前驅車喪失了很多以前曾經有過的操駕樂趣,不管後天怎麼調教。是這樣嗎?

其實,現今的汽車科技使得前驅後驅真的沒差別太多了,你沒開過 Acura 的前驅車吧?我開過,開起來比絕大多數後驅車更像後驅車 -- 驅動模式不是重點,工程師的調教才是一切,因為「操駕特性」是可以靠後天的努力調教出來的,一台車的操駕樂趣跟它是什麼驅動關連不會太大。

誠然,開後驅車是很愜意的,尤其是彎道,因為有後輪在往前推,因此駕駛者幾乎不用煞車,而靠著方向盤的控制就可以輕鬆美妙地出彎,甚至連後輪推太過頭了,只要方向盤反打一點,車身自動又會恢復直線,那是很單純的人類控制機械的樂趣 -- 由簡單的方向盤和油門去控制車身的前進曲線,這也就是為何直到現在全球還有一大票的「後驅死忠狂」,當然更別忘了「頭文字D」裡的 AE86 是台後驅車,不然那能甩尾得起來 (前驅車是非常難以甩尾的)?

但是後驅車是否開車風險比較大?比如說速度太快後輪會甩出去?這點真是太擔心了。因為車廠不是白癡,每間車廠都知道現代的車主要的是舒適和安全,因此即使是後驅車,要甩尾失控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因為這種車 (尤其是大馬力的) 的後輪通常比前輪還寬、還大,由於後輪的抓地力更強,因此要甩出去的可能性就越低。有些超級跑車甚至後輪比前輪大整整一號 (前輪 18 吋而後輪 19 吋) 來抑制這種後輪滑動的可能性。現在的市售汽車要在街頭甩尾都是不可能的事了,除非把後輪的輪胎故意換成抓地力很差的小輪胎 (用來做甩尾表演)。

至於有些汽車雜誌說的「轉向過度」,那更是胡扯。根據物理運動原理,沒錯,後驅車理應轉向過度,因為在過彎時,車尾會向彎外推送而游出。而前驅車是車頭重而靠著方向盤轉向而帶著車尾運動,所以理應轉向不足,但是事實上是目前所有的市售車全都是「轉向不足」,包括所有後驅車在內。如果你是車廠,我請問一下:你敢製造一台車轉向是過度的嗎?比如說你方向盤是向右打 60 度,結果車身向右轉了 80 度,拜託,這種轉向神經質的車誰敢開啊?萬一意外狀況中,一不小心方向盤轉大力了點,不就整台車旋轉?相信嗎?連 F1 的賽車都是設計成「轉向不足」的!因為過彎時,轉向不足還可以靠補油門來解決,但一過彎就轉向過度,駕駛人心臟病不馬上發作?我看幾條人命都不夠賠,哪間車廠這麼笨去設計這種車?所以你要是看到某汽車雜誌說這台車後輪驅動因而過彎轉向過度,你就笑笑吧,這種用鍵盤開車的記者多的是呢!現代汽車的科技早就運用前後輪不等值 (通常是後輪比前輪大) 或更有抓地力的輪胎去修正任何轉向過度的可能性了。

至於四輪驅動,那也不難理解,因為四輪驅動的汽車是利用一個差速器 (換言之,就是電腦晶片啦) 去把力量分配到四個輪子去。四輪驅動分為兩種:AWD 和 4WD。前者是預先設定車子是前驅還是後驅,而到了緊急情況或開到爛路時,電腦自動會將力量分配自四輪以避免意外 (也就是平常是前驅或後驅,到了特定狀況才變成四驅)。而 4WD 是「全時四驅」,也就是不管何時、不管什麼路況,電腦晶片都會計算調整出最適合目前狀況的四輪力量分配,也就是這種車沒有什麼前驅或後驅,完全看狀況來由電腦決定是什麼驅,但根據實驗,這種計算非常需要技術,而且誤差大,自然油耗也就可能較高。

【排氣量的迷思】

很多人都一口咬定:排氣量大的汽車當然比較耗油。你一定也會這麼想:難不成 3.0 升引擎的的房車會比 2.0 升的房車省油嗎?是的,有可能!

很多人都認為生平第一次買車,買小車、小引擎,甚至 March 就好了,這種購車邏輯很奇怪 -- 難道每個人的駕駛特性都類似?既然不類似,你為何不為自己的狀況好好思考一下呢?為什麼什麼都是人云亦云?

先說一個你可能不太清楚的事實:在高速公路上開 3.0 的房車以時速八十以上的速度行進時,它的油耗是低於 2.0 房車的 -- 你相信嗎?我知道你很難相信,我來解釋吧。其實現在不管是大車還是小車,車體都是偏重的。因為豪華配備一直加進你的車廂中,再加上越來越高的安全標準,因此車體鋼板也越來越厚,隨著配備一直增多、安全車體越造越堅固,每一台車幾乎都是「超重」的狀態 (很簡單的實驗:比一下新款和舊款的同一種車重數據就知道)。因此,你也知道,用出力小的引擎去推過重的車身一定耗油,而出力大的引擎去推相同重量的車身一定比較省油。這種特性在市區走走停停的情況下顯示不出來,可是一旦上了高速公路高速推進時,那可就是大排氣引擎的優勢所在了。

結論是:如果你的用車環境幾乎都是在市區裡面出沒,那麼小車小引擎是正確的觀念。可是,如果你的工作必須使你經常跑高速公路 (比如說我個人就是這種工作),那麼絕對沒有第一台車就一定要買小引擎的說法,如果工作經常牽扯長途或高速公路,那麼大排氣量的引擎才是王道!

而且,因為進口車安全配備都很齊全、鋼板更厚,因此進口車一般來說都比國產車還要重,所以如果你要開一台進口車更加的順暢的話,考慮較大的排氣量或力道輸出是必需的 -- 所以如果你有兩百萬,會去考慮 BMW 318 或 Benz C200 嗎?你會明智地說不。

所以,你又學會了一種看車的觀念:不要跟隨大眾價值觀走,要視自己的情況來考量,不同的狀況可能導致結論完全不一樣的。

【操控的迷思】

許多人都有一個很錯誤的觀念:車子操控幹嘛要好?我又不是賽車手,我又不上秋名山殺彎道,車子根本不需要操控,車子只要是舒適地把我從甲地載到乙地就好的工具。

如果你是這種思考模式的人,當然,操控對你是沒太大意義的,一台最便宜的 Toyota 就是你要的需求了。

可是,回歸到汽車的本質來看:操控真的不重要嗎?也不盡然,要看你對於汽車的態度。

如果你不只是把汽車當作是僅僅的代步工具,就像你認為聽音樂不只是無聊殺時間而已,聽音樂還需要研究一下歌唱技巧和歌詞意境的話 -- 如果你是這種人,你應該考慮一下操控的重要性。畢竟你花了幾十萬去買一台機械,難道沒有權利去熟知或瞭解這台機械能發揮的能力?

操控絕對不只是高速過彎,因為台灣的道路大都崎嶇、拐彎多、摩托車多,因此靈敏而穩健的底盤反應會帶給駕駛莫大的信心,即使有時候油門不小心踏多了一點,你會發現車身不會晃動或突然感到恐懼。當然,遭遇到某些意料不到的意外狀況時 (既然是意外,當然大都預料不到),此時瞬間的車身反應靈敏與否很有可能會救了你一命。你沒在高速公路上碰過前面的卡車上的貨物突然掉落的吧,我碰過!我當時真的感謝:還好這台車操控頗優秀,能讓我閃得超快!

操控跟超速絕對沒有必然關連,會超速的人那是天生駕駛個性使然,跟操控好無關。好的操控就像是安全氣囊一樣備而不用,一旦路況需要、一旦意外發生、一旦不預期被時間所逼,那麼這時候它就會挺身而出來為你解決難關 -- 你真的認為花幾十萬買車就是要買舒適,而且一定要有 DVD 嗎?真希望到了緊急關頭,真皮座椅和 DVD 能救你一命!

好的操控如何定義呢?基本上,很難定義。但車身的運動穩定性是必然的,也就是說當車子在直線行進、彎道行進、連續彎道行進、壓過爛路時,車體的反應是穩定而給予駕駛者信心的 (幾乎每一台進口車都會上市前進行好幾百次的彎道和糜鹿測試,歐洲的車廠甚至都會將車運去極地來測試雪地的耐滑,可惜這都是國產車不能做到的)。不像很多國產車,一上了山路就要減速慢行,一個大彎就感覺車身嚴重側傾,油門稍微踏深一點感覺車子就快要隨著彎道而滑出,那種車子的底盤一定很爛,因為底盤和懸吊是操控的生命。姑且不論這種車操控優秀與否,光車體耐撞程度就會令人捏把冷汗,人生中一次就太多了。

要測試一台車的操控一定要高速,雖然你平常開車不會高速。但試開時一定要高速才能測試出這台車的本質和缺陷,如果你一生中只能開一次高速行駛,那就是測試你要買的車的這個時候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事可別開玩笑,買台爛車浪費了錢是小事 (錢再賺就有了),在某意外中賠了性命那才是大條的事。如果自己不敢開快,請有經驗的人幫你去試車,只要一快,什麼車的隱藏缺點都會浮現的,包括內裝紮實度、車架完裝度、車體堅實度、底盤反應性、懸吊支撐性,什麼都試得出來。要是你打算時速四五十去開著測試車繞市區一圈,建議你是不必試了,你就是那些汽車推銷員最愛的客戶,也是最好坑錢的客戶 -- 同樣的價錢再多送你一些雜七雜八的配備 (什麼座椅襯墊、排檔鎖、隔熱紙...那些廢物) 你就會陷入長考了,你說,我賣車的怎麼不愛你呢?

【品牌的迷思】

這是台灣最嚴重的迷思了,因為你一定相信:有錢人就是要開 Benz,對吧?你甚至連想都沒想過:Benz 的車好嗎?你會介意 2004 年,Benz 的完裝品質在最有公信力的 J.D.Power 上排名是二十幾嗎?你知道 Benz 車最容易被偷,也最容易被綁架車主嗎?你當然不介意,因為開著 Benz 上街的「象徵意義」大過於「實質意義」啊!如果有人真的這麼想,我真為這樣的人感到可悲。

品牌只是一個符號,人活著為什麼要被一個符號牽著鼻子走呢?「台大」也只是一個象徵符號,那就表示台大是台灣最棒的大學嗎?你只在乎那兩個字,甚至連科系都不列入考慮一下?為了一個符號,要我多付幾十萬去購買相同的品質產物,我不要 -- 你要嗎?你會說不要,可是看一下街道上,有多少台 Lexus ES350,請問 ES350 和 Toyota Camry 3.5 有何差別?你研究過嗎?最好不要研究,因為搞到最後,你會發現兩台車幾乎只有車殼和品牌是不一樣的,可是前者比後者貴了快一百萬!

每間車廠的存在都有其歷史和本身的價值,就和你自己是一樣的,你自己存在於這個社會中自然有你自己的歷史和本身價值,尊重自己的同時,當然尊重每一種車款 -- 沒有哪一台車是八面玲瓏的。Ferrari 性能好、操控優,問題是開在台灣大部分的爛路上,那種超低的底盤根本是種對駕駛的折磨。Toyota 省油好上手,可是一論及操控就是不及格的車種。BMW 的車似乎最均衡,操控既優秀,過程又舒適:沒錯,BMW 的確是極讚的車廠,問題是大部分 BMW 的車都售價過高。沒有什麼車是爛車或好車,只有這台車適不適合自己的生活形態、開車習性的問題而已,多去試車、多去瞭解車 -- 你不需要一定要作汽車專家,但是你可以為自己下決定,而不是都是聽從別人的意見和指示,當然更不會是汽車銷售員坑的對象。

當然車子的外型是直接吸引別人目光之所在,但更別忘了:你買了車,你可不是路邊的觀眾,你是身在其中的使用者,你可能要和這台車「同居」好幾年的,所以選車跟選老婆一樣的重要:最好內外皆美,但絕不是品牌掛帥 (你一定要娶高官、富貴人家的女兒?)。除卻雙 B 品牌,你還有許多更優的選擇,但這種選擇會隨著人而改變,每個人「優」的選擇都不相同,就像每個男生喜歡的女孩類型都不一樣是同理的:幹嘛跟著別人走?

附錄:

【請讓出內線車道】

在台灣開車最痛苦的是:台灣人幾乎沒有超車道的觀念。先別論一般市區車道,但是拜託:高速公路的內線道是超車道,請別霸佔著不走!這也是許多新手駕駛很不曉得的規則。

中山高速公路的速限是 100 公里,但是政府目前規定只有超過 110 公里的案例才算超速,因為這十公里算是「機械寬限值」,省得因為測速機械不準確所造成的任何申訴困擾。但是太多人抱著道路就是我家的心態而一切入內線車道就死佔著不走,當然因為內線車道不會有大卡車來攪局,而且車少 (超車道當然車少啊),所以自己成為擋路車還不曉得。

高速公路十次塞車有九次是因為龜車引起的,另外那一次是交通意外。

你會很驚訝:我開得慢跟別人有關係嗎?有,甚至你可能是塞車的元兇都還不曉得。

大卡車最高速限是 90 公里,但他們因為趕時間幾乎都利用那十公里的「寬限值」,也就是說大卡車在高速公路上大都是開在 99 公里左右,因為這個速度最快而且也不會被開單。而如果內線道的小客車不願意超過 100 公里,那麼非常容易就跟大卡車平行,而造成整條路堵塞。假設這台車開 95 公里 (不算慢了),但是卻和旁邊的卡車並排時,那後面就塞得很了:第一台車開 90,跟車的第二台勢必得開八十幾,跟車的第三台就得開七十幾,第四台六十幾,前面那台開九十幾公里的車可能根本沒料到後面十幾公里處的交流道連車都上不去了,這就是龜車害人之處 -- 他不知道自己害人,但他卻是很多塞車的元兇。因此,就算你真的很喜歡佔用內線車道不走、如果你真的覺得開慢點就是安全的保障,那真的也算了,沒關係,但至少別跟隔壁車道的車並排擋路,留一個空隙讓後方的車可以超越你,如果你眼前是兩線道的車子並排一起龜,肯定後面十幾公里處絕對塞到翻掉。

開上高速公路時,請讓出內線車道。超完車後讓內線車道空出來,別以為你一時不讓,在那裡堅持顯現出你多有氣概,你正是交通的擋路毒瘤,因為你非法佔據內線車道,別人必須要繞過你來超車,徒增別人開車的危險性,你反而是被動的殺人兇手!很多人會嫌為何有的車得經常變換車道來超車,不是危險駕駛嗎?問題是這些「危險駕駛」本來可以不需要危險就合法地利用超車道來超車的,但是因為超車道被龜車擋住了,他只好被迫採用其他較「危險」方式超車 -- 說塞內線車道的龜車害人,是高速公路交通的隱形毒瘤一點也不為過。而且很多人有個開車迷思:開得慢比較不會發生事故。這是大錯特錯的,你的車速比別人慢不但使你更容易被撞,也使得想要超過你的車發生危險而影響到你,開得特別慢的車實際上是都市中潛在的、幾乎不被發覺的交通事故引發者。

當然你會說:我開 100 公里了,難道不能佔據內線車道不走嗎?不能,對不起。那是公共的財產,就像公廁一樣,你拉完就是要讓出來給別人用,這跟你時速多少無關,就好比跟你幾分鐘拉完屎是無關的一樣的道理 -- 超完車請讓出超車道,就算不讓佔著不走也沒關係,但如果你的後方有比你快的汽車接近時,請讓出內線車道 -- 你沒有權利和法規佔據不走 (高速公路的中央安全島都有一直不斷的黃牌警示:「內線車道為超車道」,所謂超車道顧名思義就是讓人超車用的,不是讓你佔據用的),在上坡道或下大雨的路況時,你可能會抱怨:「這已經是我的極速了,還要怎樣?」-- 問題是你的極速不代表是別人的極速,你的車做不到的,別人的車可能輕易做到,請讓出內線道,因為那是一條超車道,不要讓別人閃你遠燈、按你喇叭才會讓你知道那是超車道 -- 你想要慢慢開,可以,去中間車道或是外線車道。在中山高速公路開內線道時,維持 105 左右的速度、在二高絕大多數的路段 (視當地速限,但二高幾乎全線都是速限 110 公里) 的內線車道開車時維持 115 公里左右才是最安全的,善用那「寬限值」10 公里反而會讓你高速公路行駛更加安全,因為你的車速跟大家是類似的,而行駛內線車道本來就該稍微快一點點 (在不被開單的範圍內)。如果大家願意去世界上一些先進國家看看別人怎麼開車的,比如說德國、北歐、日本,你會發現別人的內線超車道有多麼地有秩序地讓道,那是高度文明的象徵,就像台北捷運站內站電扶梯時要靠右站 (讓出左邊給趕時間的朋友) 是一樣的道理 -- 高度文明的取決條件不是在於「侵略、佔據」,而是在於「秩序」。

在歐洲,佔據超車道不讓後面來車超車的是可以罰款的,而且罰刑很重,因為阻塞交通是很嚴重的交通罪刑,台灣也快了 -- 十月份開始抓高速公路內線車道低於 80 公里的公車開罰就是一件好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