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7萬日軍侵占了東三省。坐擁38萬東北軍的張學良不戰而退,把自己父親打下的江山拱手讓給了日本人。受此刺激,很多在日本留學的中國留學生憤然回國。當時中國出國留學生的數量為30多萬,其中在日本就有20多萬,占到了總數的70%以上。那麼有一個問題就來了,中國人為什麼會選擇前往日本留學?
一、日本的詭計被中國看成了友善
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朝從來沒有把區區一個日本放在眼裡。
在清朝人的觀念中,日本只是東洋上的一個彈丸小國,清朝真正的對手是西方列強。
但是1894年甲午一戰,清朝一敗塗地,不僅沒有保住自己最後的藩屬國朝鮮,還被迫割讓了自己的遼東半島和台灣島。
清朝戰敗之後,對日本產生了仇恨是肯定的,但是那些有識之士開始思考中國為什麼會戰敗?開始思考中國與日本的差距?
這其中包括了立憲派、維新派和革命派。
1900年,瘋狂的義和團運動遭到了鎮壓,八國聯軍進入了紫禁城,慈禧太后逃往陝西西安。已經病入膏肓的李鴻章支撐著身體從廣州前往北京,他要與各國談判。當時的局面是別為刀俎我為魚肉,李鴻章身上的責任很重。
在與各國會談中,俄國提出了趁機擴大在中國東北利益的要求。
而日本為了自己將來可以染指中國東北,表示強烈反對。
這是日俄兩國因為東北問題的第一次較量,日本的舉動引起了清廷的好感。
清廷並不知道日本此舉的陰謀,清廷開始把日本當成朋友,在對外關係中明顯偏向日本。
當時在庚子戰爭中,18萬俄軍已經占領了中國東北,這在東北老人的口中被稱為庚子跑反。
但是日本為了自己的利益,在1905年對沙俄宣戰。
日俄兩國軍隊在中國東北境內展開了廝殺,清廷竟然錯誤的認為日軍是來幫忙的。
雖然清廷在表面上宣布中立,但是在實際上卻一直在援助日軍戰爭物資。為了能夠戰勝沙俄,清廷甚至命令清軍將自己的一部分武器支援給日軍。
清廷除了直接對沙俄宣戰以外,把什麼事都乾了。
二、兩國文化相近,而且物價便宜
在庚子戰爭之後,中國國內的革命浪潮開始湧現,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派開始發動起義。
此時的清廷也不得不考慮改變政治制度,進一步安撫民心。
清廷派出了五大臣出國考察,還宣布了為期9年的預備立憲時間表。
當然這一套全部都是表面文章,清廷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權力。
為了更好的完成這一任務,清廷派出了很多留學生,還有學子情願自費前往日本。
吸引他們的原因很簡單,日本利用了40年的時間就成功崛起,而且打敗了強大的沙俄。
日本文化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衍生品,中國學生們認為既然日本可以,那麼中國同樣可以。
由於中日文化比較接近,在學習難度上要比前往歐洲學習小的多。
還有一些比較煩雜的原因,造成了前往日本留學的狂潮。
當時,出於同為亞洲黃種人的感情,中國對日本存在著說不出的好感。
就在這一時期,蔣介石、閻錫山等很多未來的大佬級人物前往日本留學。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那就是錢的問題。
由於路途原因,前往日本的路費要比前往歐美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物價,既然準備長期在日本留學,就不得不顧及物價的問題。
日本當時的平均物價只有西方國家的一半,這一點吸引了中國。
無論是官費留學生還是自費留學生,誰的錢袋都不富裕,能省則省。
日本對中國革命派的態度也最後一個原因,日本起初沒有驅逐中國革命派人士。雖然後來在清廷的外交壓力下採取了行動,但是大部分都是表面文章。
三、截止1931年之前,中國留學生仍然絡繹不絕
在辛亥革命之後,中國與日本的關係一度相當好。
中日關係出現矛盾發生在1915年,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響。
日本趁機對德國宣戰,日軍占領了德國控制下的清朝。
隨後日本又開始引誘、脅迫袁世凱簽署二十一條,這進一步激化了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
中國開始認真思考中日關係,終於有人感覺日本不是什麼好東西。
1919年,各個戰勝國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移交給日本,這一事件引發了中國著名的五四運動。
在整個20年代,日本對中國的小動作一直不斷。
1928年,日本為了謀取東北、暗殺了張作霖。
1931年,1.7萬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的30多萬東北軍不戰而退。
此次事件之後,中日矛盾激化,大量的赴日留學生選擇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