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李麗婷畢業於南澳大學會計系,畢業後在新加坡擔任會計師長達6年,每月的薪金逾9千令吉。然而命運弄人,在小販中心售賣糕點的父親李添好去年因腎癌在短短的3個月內過世,她的人生就此出現變化。
李麗婷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說,父親離世後,她為了不讓手藝失傳,也不想讓母親一個人獨自觸景傷情。經過深思熟慮後,她告訴母親,自己願意放棄工作,繼承父親在新山大馬花園小販中心的糕粿生意。
「我的母親最初反對我辭工當小販,因為老人家的想法就是要孩子念書後好好找一份工,而我也已經是嫁出去的女兒,她也擔心我的婆家會怎麼看我。」
李麗婷說,經過她與哥哥們的一番勸說,母親最終答允讓她當小販;而自當時起,她原先圍繞數字、報告的工作環,換作是麵粉、白糖為伍,生活作息也大不相同了。
朝九晚五的工作划下句點,李麗婷如今清晨6時得到巴剎買椰漿等材料,接著回娘家製作糕粿,下午4時獨自開車到小販中心擺檔,一般上晚上9時至10時收檔回家。
承載已故父親的回憶,留學澳洲美女辭去白領優差化身糕粿小販,從零開始向母親學習製作糕點,緊握傳統手藝。
作息不同!夫曾勸放棄
她坦言自己目前的工作時間與丈夫的時間顛倒。每當她外出購買材料時,丈夫還在睡覺,而每當丈夫已在家休息時,她才剛收檔回家,也正因此,丈夫曾勸她放棄。
不過,隨著逐漸了解與體諒,丈夫從原先的不贊同到目前的支持,更親自為李麗婷尋找客源。李麗婷也選擇在工作與生活中尋找平衡,將原屬於開檔日的星期天改為休息日。
制糕粿看易做難深深體會父母辛苦
父母憑著糕粿生意養活了李麗婷與3位哥哥,李麗婷繼承傳統手藝後,深深體會到父母的辛苦。
「擺檔做生意時需要長時間站立,我的父親從前告訴我他站到腳板痛,如今我也體會到了。」
花年半學做16種糕粿
小小一片糕粿的製作看似簡單,其實並非如此。李麗婷在父親離世後從零開始學起,花了約1年半的時間掌握逾16種糕粿的製作方式,每日重複又重複的製作各式糕粿,由母親從旁指導。
然而,對李麗婷來說,困難之處並非製作糕粿的繁瑣過程或是長時間得站著,而是當顧客來到檔口,問起她:「你的父親去了哪裡?」
她坦言,自己至今還不能接受父親的離世。
有時,在檔口獨自一人想起了父親,就會不自覺的哭了。面對顧客的提問時,她不敢直接說出父親已離開,總會說:「父親退休了,現在是第二代接手」。
憶述過往,她說,她自小學三年紀開始就在檔口幫忙父母,負責掌檔的主要是父親,而隨著父親有了一定的年齡,她就會在星期六及星期天幫忙父親顧檔,收檔時父親就會來幫忙。
「現在我獨自收檔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
顧客形形色色
「有時令人啼笑皆非」
「你年紀這麼輕,糕粿真的是你做的嗎?」
少有年輕人在小販中心當小販,李麗婷繼承父親的糕粿生意後,成了全小販中心年紀最輕的檔主。而每當她獨自一人售賣糕粿時,總會有顧客好奇的問糕粿是否出自她的手,有者甚至認為糕粿是由他人製作後,轉批給她。
在小販中心工作,每日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人還以為她是越南外勞,對著她說國語,而令她倍感無奈的是,有些無禮的人歧視小販,自以為有受過教育就看貶小販,做出無理的要求。
「曾經有顧客來到我檔口,搓捏檔口的糕粿,也有顧客買了一片糕,要求我給兩包辣椒,還強調自己有的是錢,堅持要我這麼做。」
撇開無奈的經歷,李麗婷仍然熱衷於自己當初的決定,也不曾後悔,而最令她滿足的是顧客買了糕粿再回來光顧時,告訴她:「你做得糕粿很好吃。」
談到接下來的發展,她說,她希望能永遠保留父母糕粿檔口的招牌,而她有意開拓生意,尋找合適的店面售賣糕粿,讓傳統手藝繼發揚。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