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下肚的東西要把關!安心食材挑選 3 招!

CLARA L ...| 2016-09-24| 檢舉

關於食安問題,長期關注台灣食品、農業現況的營養專家林麗美點出了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多數消費者只是「擔心」食安問題,卻沒有做出「關心」的實際行動。

化擔心為行動,把關吃下肚的食材

關於食安問題,長期關注台灣食品、農業現況的營養專家林麗美點出了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多數消費者只是「擔心」食安問題,卻沒有做出「關心」的實際行動。

面對食安連環爆,多數消費者所採取的對策通常是關注當下所爆發的產品,進而抵制,但卻忽略了造成問題的成因及其他產品也有食安危機的可能性。

「擔心」是把開啟了解食品問題的鑰匙,更重要的是做出關心的「具體行動」,林麗美說,消費者可先從自己的「食物習性」下手,以最熟悉、食用頻率高的食物為主,了解這些食材的原貌及季節性,壯大自身對食材的知識面,才能避免人云亦云,為自己的食安把關。

思考食材價格

林麗美更進一步指出,了解食材並不需要很專業的背景知識,其實只需要基本的邏輯思考,首先,建議消費者可從食材的「價格」做為判斷依據。

舉例來說,玉米從種植到收成需要100~120天,為了品質,每1株玉米僅能留1、2根做為收成,尚且不論種植過程中的施肥、除蟲等問題,可大致推斷種植玉米之不易,但反問消費者願意花多少錢買1根玉米呢?

若以1根20元的末端價回推,那農民的收益自然不高,在這樣不平衡的情況下,自然就有農民使用「速成」或「方便」的方法種植玉米,但也影響了消費者的食安問題。

購買產銷履歷產品,給予農民支持鼓勵

為了因應層出不窮的農產品安全事件,國內目前也強調「產銷履歷」制度的重要,簡單來說,購買擁有產銷履歷的農產品,除了可以從「台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打上產銷履歷追溯號碼,就能查詢到農民的生產紀錄,網頁上還能教你如何辨認產銷履歷產品的各種標章與標示,這也代表了驗證機構親自前往生產現場,去確認農民所記錄的是否符合規範,若有問題即可馬上處置。

林麗美說,產銷履歷制度是一個「誠實的開始」,一般來說,生產者對產銷履歷制度的接受度,主要是由消費者的購買意向決定,消費者是制度推動成敗的關鍵,然而多數消費者以為產銷履歷只是單純生產紀錄的公開,並不明白其中有著風險管控制度,生產者花了精神、力氣、金錢做到產銷履歷,但農產品卻沒有享受到對等提升的代價。

因此,林麗美鼓勵消費者除了購買有產銷履歷的食材外,更重要的是付出行動鼓勵農民,即使是一通傳達讚美或感謝的電話,都對農民是莫大鼓勵。

PLUS!食材檢驗自己來!

不少通路商也開始扮演消費者及上游供應商的把關角色,像大潤發從2013年7月於中壢店設立第1座蔬果檢驗室,可針對100種蔬果常用農藥做快速篩檢,目前更擴增至全台6個據點,同時也為「優質產銷履歷」與「有機農產品」的蔬果設立專區),讓消費者更加安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2747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