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因被遼國占有,一直是北宋揮之不去的痛。
但是,北宋也曾收復這些土地。
不料,北宋王朝卻下達了一條錯誤命令,盡殺城中契丹、奚人。
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城,因為契丹遼國占據多年,城內的契丹人很多。
宋朝此舉失去了民心,燕京很快丟失。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
燕雲十六州為險要之地,易守難攻。失去燕雲十六州這個北部屏障,直接導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下(因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少數民族士兵善攻),對宋朝的衰變乃至滅亡有著重大影響。
這塊土地是石敬瑭送給遼國的。
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後唐,並滅掉後梁,到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時,大將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來,末帝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
石敬瑭以多病為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藉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懷疑末帝對他起疑心,便舉兵叛變。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
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末帝在閏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後唐遂亡。沙陀人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後晉,並在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遼朝)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游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在燕雲十六州,漢族也和契丹族混居。
宋朝開國之後,面對遼朝(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
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占領此地。
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直到北宋末年,才有機會占領了燕京,然而錯誤的決定,在這裡開展了一次血腥大屠殺。
提到北宋占領燕京,就要提一個特殊人物,郭藥師。
《金史》是這樣評價郭藥師的,以一人之身而仕三朝,反覆無常,屢屢為變,對三個朝代的興亡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可謂時代的特殊產物。
郭藥師,渤海鐵州人,其先世、生年都不詳。他是從一線一步步走上來的,最開始是遼國「怨軍」的小頭目。啥是「怨軍」呢?當時是北遼時期,金國已經攻下了大部分遼國江山,很多人都死在了遼金的戰爭中,所以遼國天祚帝就組建了一隻部隊,把那些在遼金戰爭中死去親人的士兵遍在一起,起名怨軍。
怨軍分為前宜營、後宜營、前錦營、後錦營、乾營、顯營、乾顯大營、岩州營共八營28000人,郭藥師就是其中的一位首領。
怨軍成立後,非但作戰不利,而且接連發生叛亂。
保大元年(1121),東南路怨軍將領董小丑因為征討利州叛亂不利被處死,於是其手下羅青漢、董仲孫等率怨軍作亂。遼都統耶律余睹、蕭干率兵平叛。郭藥師等人殺了羅青漢數人,接受招安。
遼從中選出2000人編為四營,任命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各自統領。剩下6000人分送各路為禁軍。為了徹底解決怨軍的問題,耶律余睹向蕭干建議:「前年兩營叛,劫掠乾州,已從招安;今歲全軍復叛,而攻錦州。苟我軍不來,城破,則數萬居民被害。所謂怨軍,未能報怨於金人,而屢怨叛於我家。今若乘其解甲,遣兵掩殺凈盡,則永訣後患。」但蕭干不同意,認為「亦有忠義為一時脅從者,豈可盡誅殺之?」郭藥師等得以保全性命。
於此,郭藥師性善多變,反覆無常的特點已初露端倪。而怨軍也確如耶律余睹所說,成了遼的後患。
在這種情況下,郭藥師投奔北宋。
投奔北宋,就要送見面禮,郭藥師也不例外。
他給北宋獻的見面禮就是燕京。
宋將劉延慶以輕騎突襲燕京,命郭藥師率常勝軍千人為先鋒,大軍快速進入燕京城。
燕京人們見到漢族王朝終於回來了,淚不掩面。
但是,宋軍非但未安撫城中百姓,反而下達了一條錯誤命令:盡殺城中契丹、奚人。此外,宋兵紀律紊亂,到處酗酒搶劫,引起了強烈反抗,就在此時,蕭後也命令蕭干火速回援。
這樣,宋軍苦戰三晝夜,外無援兵,僅郭藥師、楊可世及數百士兵僥倖得脫,高世宣等大部將士戰死城內。
這次奇襲燕京,郭藥師的計謀不可謂不高,但是由於宋兵的紀律紊亂,錯誤的民族政策,將領之間重重矛盾及主將劉延慶的懦弱無能,致使功敗垂成,收復燕京成為泡影。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