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11月29日這天,歷史上大事很多,但一件影響中國近六百年歷史的,卻是發生在洪武二年(1369年)11月29日,一條看似簡單的命令: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徒!
這個命令的白話意思,就是全國各地的府縣,都得辦學校請老師,集中力量抓好教育。放今天看,這只是一個普通文件,但放在人類古代史上,這條簡單命令,卻有著重量級意義:人類古代歷史上最優厚的教育福利體制,從此誕生了!
而這,也只是彼時雄心壯志的明太祖朱元璋,早就苦苦思考的理想:建立一個覆蓋面最廣的教育制度,讓全天下最窮的人,都有機會讀書改變命運。
這個理想里,是窮出身的朱元璋,童年最心酸的痛事,生在那個黑暗腐敗的元王朝,又是赤貧的農民家庭,早年母親深明大義,牙縫裡省出錢送他讀書識字,雖然沒有堅持多久,但就是這短暫的讀書生涯,為這個窮孩子打開了一扇窗戶,開始看到外面的世界。後來他君臨天下,與太子的老師宋濂交談,談起打天下年代裡多少生死時刻,都是淡定從容,唯獨童年的讀書經歷,沒說幾句,就已潸然淚下!
這份酸楚的記憶,也明確了他接下來要做的這件大事:雖說現在大明開國,邊疆仗還在打,經濟也極度困難,好些地方大片土地荒蕪,興修水利修築道路恢復經濟,各個部門都哭著喊著說窮要錢,但再窮再難,就要像母親當年送自己讀書一樣,把大明朝的教育抓好!因此,有了這份簡單明確的命令!
而且除了命令,也有大氣的許諾,各級官府,別的事情向朝廷要錢,那得商量,只要是辦學校,一概沒商量,要多少錢都給。甚至各地官府的府庫糧倉,只要是辦教育需要支錢糧,哪怕時間緊來不及辦手續,也可以先拿了再說,只要你真把錢拿去辦教育,而且實實在在辦好,不但沒罪還有獎!
當然有些事,就是特別小氣了,要辦好教育,師資力量很重要,當時大明初建,各地一片殘破,識字的都沒幾個,能教書的老師更稀缺,其中更有好些人,對這個窮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還有這一片殘破的大明朝,都是嚴重的看輕,死挺著不肯出來工作,甚至給優厚的錢糧酬勞也不來。朱元璋為此也小氣了!最有名的悲劇,就是貴溪讀書人夏啟伯,為了抗拒出來教書,他憤然斷指,結果被朱元璋抓到南京,當面一頓辯論,辯的這個老學究最後羞愧謝罪,謝罪後還是被朱元璋殺掉!
至於官員們,那更不用說,辦好教育花多少錢都行,至於辦不好?那就一定要追責,翻翻朱元璋親手編的法典《大誥》就知道,好些官員平時沒錯,就是因為辦教育砸了鍋,有人行政不作為糊弄,有人雖說也辦了,但是學校和師資力量都不達標。這類懶官昏官,一概都充軍流放勞改!
於是,在朱元璋這強大決心和嚴到殘酷的督促下,一套完美甩開唐宋元王朝的新型教育體系,終於拔地而起了:中央有國子監,地方有府學縣學,鄉村有社學,郎朗讀書聲,滲透入大明朝田間地頭。而且絕不是面子工程——府州縣的各級學生,每人每月有六斗米的補貼,逢年過節還有魚肉補貼,國子監待遇最好,學生包吃包住還可以帶家眷,甚至回家探親,也有路費補貼和經濟補償,逢年過節更有過節獎金。朱元璋一生相濡以沫的馬皇后更親自出面,負責安排國子監學生們的家眷食宿,待遇之優厚,之前歷代未有!
這套教育福利體制,也就從此開始,一直延續明清兩代。後來清朝人編《明史》,好些地方都黑,這一條卻由衷贊: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效果有多好?單看明朝的名臣們就知道,多少叱吒風雲的政壇英傑,都是從最底層的生活里,靠著讀書科考一步步熬上來。從這時候起,讀書真正成了中國窮人們,改變命運的重要出路!更重要的成就,就是國民素質的提高,最直觀的反映,就是明朝中後期,市井文學的興起,小說戲曲的火熱,正因為文化的普及,所以文化產品才真正從高高在上的殿堂走出,走進了民間生活。
當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締造華夏又一文明盛世的大明朝,持續三個世紀的強大繁榮。什麼叫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看朱元璋就知道,他發狠栽下的教育大樹,讓後面的皇帝乘涼了三百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571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