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我方團隊書劍為酒、張嶔
上期我們在《重說甲午:從謠言說甲午,北洋艦隊真是渣?》回顧了甲午中日戰爭,分析了中日兩國海軍的軍備差距,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甲午戰爭失敗的剖面。
一:提督土包子?一字橫陣非議多
上一期關於甲午戰爭的謠言曬過了,接下來,就是真實的大東溝海戰!
這場代表十九世紀人類最高海戰科技的慘烈一戰,卻有個沒技術含量的槽點:北洋海軍排出帆船時代的一字橫陣,軍艦艦首一字排開,好比倆人打架,一方抱頭擺上架子讓對方打。
這挨打造型,日本艦隊一招破解:調出「嚴島」「橋立」「秋津洲」三艘快速艦脫離本隊,好比匕首突刺,把北洋艦隊捅到滿身鮮血。那為什麼要用這蠢打法?難道只是提督丁汝昌陸軍出身,性子慫眼光差,才排出這土包子戰術?
其實只要看北洋艦隊的硬實力,就知道沒這麼簡單!北洋水師手裡大多數硬傢伙,火力航速噸位,全面不如日本,本錢只有兩艘鐵甲巨艦——鎮遠和定遠,噸位絕對優勢,定遠艦的兩門305毫米巨炮,更是日本艦隊不二噩夢。
所以一字橫陣,就是為了用好本錢:全艦隊圍繞兩艘巨艦,以被打慘為代價,確保兩艘鐵甲巨艦的重炮,關鍵時刻給日本致命重擊,但這305毫米巨炮,不可能做到360度無死角射擊,而且船隻老舊缺乏保養,北洋水師航速比日本聯合艦隊差十節,追不上打不著,依然白瞎。
還是好比打架,一個人戰術再精巧,訓練不系統體能差,再能扛打也是挨打,北洋艦隊就是這情況,排沒排一字橫陣,只是挨打多少問題。一字橫陣,已是最靠譜選擇。
二:官兵多庸碌,海軍戰績話短長
以無奈的一字橫陣,北洋水師在大東溝海戰里,拼到血肉模糊,以慘痛代價,換來慘澹戰績:自己被擊沉「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四艘軍艦,擊傷日本聯合艦隊軍艦四艘,卻無一艘沒沉。這扼腕戰果,正如電影《甲午大海戰》里丁汝昌的台詞:給我追上去,打沉它,打沉它一艘也好啊!
可問題是,前面說了,航速比日本差十節,就是追著打,也追不上人家,追不上日軍的北洋艦隊,也只能接受這悲慘戰果,更因此招來好多歷史學家指責,說北洋艦隊是因為士兵素質太差,作戰勇氣不夠,才被打到了這麼慘。事實,真是這樣?
真正說話的,還是大東溝海戰的真實場面:且不說彈藥耗盡後悲壯撞向日軍的致遠艦,就說這最令日軍頭疼的鐵甲巨艦定遠艦,戰事剛打響,定遠艦就被突襲,水師提督丁汝昌也被炸成重傷,然後又被日軍數艘軍艦圍毆。可即使危急如此,定遠艦始終死戰不退,扛住日軍一千發炮彈,更重創了日艦松島號。只有一支歷經嚴格錘鍊的鐵血隊伍,才能經住這種考驗!
更直觀的數據,則是火炮命中率,日軍速射炮多,火力速度快,但以戰後的中彈統計說,北洋海軍的火炮命中率,要比日軍高出十多個百分點,這已足夠說明,北洋水師的作戰素質,不負亞洲第一艦隊之名!
而真正令對手日本人震撼的,更有北洋艦隊士兵的熱血勇氣,福龍號魚雷艇敢衝到日本西京丸號一百米處搏命發射魚雷。致遠號悲壯沖向日艦吉野號時,吉野號上的日本士兵紛紛慌亂跳水,致遠艦上的北洋水師士兵們,面向黃龍旗慨然而跪,毫無懼色。這連日本人都刻骨銘心的堅韌忠勇,正如戰後光緒皇帝的那句含淚讚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三:向明而治,聖主決斷是非多
甲午戰爭的沉痛,令夾雜其中的政治人物,不論美名惡名,都是後世揚名,唯一一個直接責任人,卻是常年被忽略成背景帝——光緒皇帝!
比如在好些甲午題材電視劇里,兩位知名熟臉,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經常被塑造的十分不堪,至於貴為天子的光緒帝呢?大多時候沒存在感,偶爾會發個悲憤萬狀的表情刷存在感。乍一看來,這小皇帝是背了鍋,但仔細梳理下前因後果就知道:這鍋,就是他鬧大的。
甲午戰爭爆發前,朝鮮局面吃緊時,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的清一色反應,都是不能打。雖然指責他們怯懦的論調一直沒停,但哪怕事後諸葛,事實也鐵板釘釘:此時中日實力對比看,推遲甚至避免戰爭,就是大清最正確的選擇!
但當時年輕的光緒帝,腦子裡絕無「中日實力對比」這概念,他腦子裡的日本,還停留在「蕞爾小國」的等級上,再被一幫清流御史一慫恿,立刻滿身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刻把日本當軟柿子捏了,當然還有個深層打算:借著捏日本立威,順便把地方大權收到自己手裡。本著這目標,甲午戰爭在光緒帝的堅持下,明明連彈藥都沒儲備,竟就高調開打!
而比起盲目開戰的決策,光緒帝另一大敗筆,就是戰爭中越級瞎指揮,這位青年皇帝,起初面對這場殘酷戰爭,興奮的就像玩網絡遊戲,明明前線有李鴻章拚命支撐,他卻動不動就越級下命令,鬧的前線將士一頭霧水,不知道該聽誰的。嚴重後果之一,就是豐島海戰,北洋艦隊彈藥不足情況下,光緒帝一再下旨催促,聖旨直接下到北洋艦隊司令部,倉促出擊的北洋艦隊,這才吃了大虧!
等著遼東戰役後,局面越來越糟,光緒總算泄氣了,但戰局也救不回來了。可憐李鴻章一面要扛日本人,一面還要絞盡腦汁糊弄他,就算把三國小說里妖一般的諸葛亮請來,擺在李鴻章位置上,這仗也難贏。光緒這水平,比扶不起的阿斗,都叫弱多了!
四:一盤散沙,國人帶路真積極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里的作難處境,當年不論對手隊友,都是集體認帳,所以戰後才有一句名言:日本非與大清國戰而與李鴻章一人戰耳。
但其實在甲午戰爭進行期間,李鴻章的同事們,也就是大清的那些王公貴族百官們,對這話也認帳:支撐戰事的是李鴻章,前線拚命的,絕大多數是李鴻章的淮軍嫡系,那您就能者多勞了。前線打翻了天,京里的八旗子弟,照樣提籠架鳥享受生活,朝中的清流們,除了觀戰就是挑刺罵,就看李鴻章在那裡單練!
等到李鴻章被「練」的精疲力盡,戰局嚴重惡化,先前觀戰挑刺的清流們全慌了神,更集體跑到慈禧面前哭鬧,強烈要求殺了李鴻章謝天下。哪怕李鴻章後來談《馬關條約》,談判桌上玩命苦撐,還被日本小流氓打了一槍,北京城裡喊殺李鴻章的聲音,比抗日的聲浪響的多。
更多雷場面,把作為對手的日本人,當時都范楞,比如劉公島大戰剛打完,日本正打掃戰場,廣東水師就送來信了,說你打的是北洋水師,我們是廣東水師的,麻煩您把我們的廣甲號軍艦還過來吧!這真叫日本人哭笑不得:不都是打的中國人嗎?你倒分的細!
如果說這事還是笑話,那麼另一個類似事,卻恥辱到痛心:同樣是劉公島大戰,北洋海軍浴血死戰,可山東巡撫李秉衡,卻是李鴻章的死對頭,這下更是赴國難不忘私仇,死扣著援軍不挪窩,哪怕清政府急紅了眼催,他卻是穩如泰山,各種奇葩理由搪塞,看他那些奇葩理由,放今天上個綜藝節目做奇葩,沒準都能紅,就這麼奇葩到底,眼睜睜看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再對比一下海對面的日本,這個鴉片戰爭期間還是諸侯林立一盤散沙的島國,此時卻已經君臣同心,老百姓捐錢捐家當買軍艦,舉國扭成一股繩,瘋了似的非要撕大清一塊肥肉。而大清這邊呢?看看被占領的東北地區就知道,那是帶路黨多了去了,甚至有士紳大戶組織好了出面給日軍搞歡迎儀式,就差唱東北歡迎您了。在大部分大清帝國的子民來看,誰家的軍隊來了我不一樣在家喝疙瘩湯,這事兒跟我沒關係。
這就是一個近現代民族國家對一個一家一姓的王朝的戰爭,再加上一大群喊打喊殺到了真事兒就得拉稀的清流,還有一個把國家大事視同兒戲,行政軍事手段稚嫩的小皇帝,再看戰場上兩軍軍心士氣,組織方式,技術裝備力量的巨大差距,這場戰爭焉能不敗?為何不敗?
說了歸齊,所謂的國家是想想的民族共同體,如果連這個想像共同體都沒有構架完成,又談何國家,又談何國家戰爭?而這場甲午戰爭的失敗,提供的失敗範例是,清清楚楚的說明組織形式的嚴密與否,團隊凝聚力向心力形同虛設的組織是多麼虛弱。而在不管是現代商戰還是行業競爭中,這種團體也註定被掃進垃圾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