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這個小地方,日本戰敗前竟幻想當做天皇的避難地!

一、

圖中這個紅色的地方叫通化,中國東北吉林省東南部的一座山城。

日本人為何對通化這麼青睞?

因為通化這個小地方看似不起眼,但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北靠遼源市、吉林市,東接白山市,西鄰遼寧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南面與朝鮮半島隔鴨綠江一江之隔。

圖:今天的通化市行政地圖

要知道,當時的東三省淪為日本人扶持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而朝鮮半島早已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麼說吧,從通化出門,可以毫無障礙地順著朝鮮半島這塊跳板,抵達日本本土——反之亦然。也就是說,通化,相當於日本的一塊自留地。

另外,通化整個城市依山而建,進入通化市就等於進入長白山山脈——從地圖上看,通化就好似一塊嚴嚴實實的鐵桶般山城。這種地形易守難攻,最符合日本人依山建城的傳統習慣。

二戰後期,當義大利德國先後投降後,日本軍方意識到日本的失敗在所難免,本土決戰迫在眉睫,所以更加重視通化這個寶地。軍方指示說:鑒於通化的重要戰略地位,即使放棄滿洲國的四分之三,也要確保通化,利用通化的山區地形抵抗蘇聯機械化部隊的進攻。更加鮮為人知的是,軍方甚至設想過,一旦日本本土失陷,就把裕仁天皇遷到通化,組成新的流亡首都繼續抵抗。

圖:日本天皇裕仁與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右)

因為這樣的考慮,日本早早就在通化進駐了大量的日本僑民、軍警,並囤積了大量的軍火、糧食等物資,作為長期抗戰之備。到了1945年後半年,通化還一度作為偽滿洲國的首都,雲集了溥儀一家和無數日本軍人、僑民和物資。

不過,計劃不如變化,蘇聯突然對日本宣戰,150萬機械化紅軍大舉進攻東北,風捲殘雲一般擊潰了百萬關東軍,通化也被占領,算了徹底粉碎了日本的這個念頭。

圖:蘇聯紅軍攻占哈爾濱

二、

日本人把天皇遷來中國、在中國立都的邪念,其實早在四百年前就有過一次。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太閤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組織大軍渡海出兵侵略朝鮮,其目標則是「借道朝鮮,席捲中國。」當時,入侵朝鮮成功後,豐臣秀吉悍然公布了「席捲大明」之後的日本計劃:

圖: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

一、席捲大明後,把大唐(明朝)關白之職授給秀吉的養子豐臣秀次;

二、天皇(後陽成天皇)準備移駕到北京,最多是後年。屆時把北京附近十國,作為天皇領地。諸公卿之俸祿根據地位功勞亦將增加;

三、日本關白一職,將視大和中納言(秀吉之弟羽柴秀保)與備前丞相(宇喜多秀家)二人情況,擇任之;

四、秀吉自己長住寧波,開始為征服天竺(印度)和南洋作準備。

這樣一個囊括朝鮮、中國、印度、南洋的「大日本帝國」,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二戰期間日軍的侵略路線,幾乎照搬這個侵華祖宗的計劃!

從天皇移駕北京,到天皇避難通化,日本人侵略、霸占他國的政治胃口,永遠那麼敢想敢做——有如此一個不知饜足的鄰國,中國當萬世警惕自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35381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