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八個王爺,集體投降,李鴻章卻將他們全部殺死,為何?

大清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的淮軍在蘇南戰場上取得了對太平軍作戰的勝利,淮軍與英國人的僱傭軍「常勝軍」一路拿下常熟、太倉、崑山、吳江、江陰等處,於11月中旬準備進攻蘇州。

蘇州城是太平天國蘇福省的省會,是忠王李秀成的大本營,城中還有他的忠王府。不過,淮軍兵臨城下,忠王李秀成早已戰略轉移了,城防司令是李秀成的忠實部下慕王譚紹光。

除了慕王之外,蘇州城還有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均、寧王周文佳、比王伍貴文「四王」,以及張大洲、汪花班、汪有為、范啟發「四天將」,他們控制著蘇州城內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個城門中的四個。

李秀成塑像

太平天國後來封王太多,整個天朝整出兩千多個王爺,這也太不值錢了吧?慕王是蘇州城的城防司令,但是他的兵力並不占絕對優勢,手下那四位王和四位天將,加在一起,實力比他雄厚多了。更要命的是,手下八位與領導譚紹光並不和諧,老譚是廣西來的老革命,另外八位基本都是後來在華中或華東地區參加革命的,不是天朝核心層,沒走過從金田到南京的長征路,不是自來紅。

蘇州城告急的時候,太平天國第一軍委副主席忠王李秀成就準備棄城轉移,保留有生力量,但是慕王譚紹光非要死守,結果李秀成只好自己先走。忠王走了,那四大王和四天將自然更加不把慕王放在眼裡,雙方矛盾越來越大。

常勝軍的統帥是英國人戈登,早有兵不血刃定蘇州的招降念頭,而且對方的納王郜永寬也有投降的意思,於是「密介副將鄭國魁,為請於鴻章,乞反正,許之」。

李鴻章這邊負責接洽的是原太平軍降將程學啟,起初雙方的計劃是趁,慕王譚紹光在蘇州城外迎戰清軍時,將城門關閉,交給淮軍猛打。後來,投降條件先時代變成了生擒慕王,這是戈登的意思,他說

慕王必須交與他做俘虜,「對於歸降諸王務必寬大處理」。李鴻章則說不想見活的慕王,也就是說要屍體。於是乎,納王郜永寬一干人等決定改生擒慕王為刺殺。

1863年12月4日,上午11點左右,天朝蘇州城防司令、慕王譚紹光召集蘇州軍政班子開會,商議防禦計劃。這種扯皮會議開了幾個小時,錯過了飯點,下面諸王、天將猛烈撕逼。大概下午兩點鐘的樣子,早有準備的康王汪安均掏出一把利刃,一刀捅死了譚紹光。其餘諸王蜂擁而上,亂刀刺向已死的譚紹光。最後,天將汪有為割其首級。

這場刺殺有點像當年羅馬人刺殺凱撒,不過刺殺凱撒的布魯斯愛凱撒,更愛羅馬;刺殺譚紹光的諸王愛美女,更愛銀兩。這場刺殺的主謀就是納王郜永寬,當晚他就請清軍入城,因為慕王雖死,部下猶在。淮軍總兵鄭國魁帶隊入城助剿慕王餘部。

淮軍入城之後,慕王手下千餘人被殺。「常勝軍」的戈登並不希望看到這種結局,多次交手,他很欣賞對手慕王譚紹光,如能爭取慕王投誠,戈登求之不得,這種結局他亦深感可惜。

12月5日,李鴻章麾下猛將程學啟決定進城受降。殺掉慕王的八位天朝高幹帶著譚紹光的首級來到程學啟大營,這算是反水的投名狀。

此時,李鴻章正在起草給朝廷的《克復甦州折》,也在醞釀著一個重要的決定······

程學啟的部隊在蘇州城裡大開殺戒,上千慕王府殘餘勢力被殺,姑蘇城中的兩廣系太平軍被消滅殆盡。程學啟的殺戮,如果沒有納王郜永寬等人的支持是不可能的,納王等人的實力依然雄厚。

既然投降了,就需要談一談反水的條件,郜永寬等人開出的條件是將他們的部隊改編成二十個營,而當時淮軍不過一百多個營。除了保存實力,求官當然也是他們的談判條件,郜永寬等人的胃口不小,要的是總兵、副將等頭銜。

李鴻章大營就在城外,6日上午,納王等八人騎馬赴李鴻章大營獻城。12時李鴻章在城外設宴,八人滿心歡喜,做著富貴夢。

中國歷史上的飯局從來不是好事,從秦趙澠池會,到楚漢鴻門宴,主題都是陰謀和殺戮。

李鴻章宴請天朝八降將,也不會讓人好好吃飯的,郜永寬等人屁股沒有坐熱,埋伏好的淮軍猛士就將他們擒下,未及多說,八人頓時授首喪命······

隨後,程學啟率大隊淮軍進入蘇州城,繼續清剿太平軍,並宣布郜永寬八人詐降,已經伏法,與蘇州城中降眾無關,如願回家,發給路費,如若不軌,定誅不饒!

淮軍在蘇州城,大殺降兵,姑蘇城中,一篇血雨腥風······

李鴻章殺掉投降的郜永寬等八人後,合伙人戈登立馬就要翻臉,他指責李鴻章這是背信棄義的小人行為,甚至要拉開和淮軍火拚的架勢。戈登是英國人,莫非他真的那麼紳士?其實這戈登與郜永寬等人早有接洽,他的算盤是吸收納王精銳進入常勝軍,擴充自己的勢力。

作為外國僱傭軍首領的戈登並不滿足自己這種「客卿」的身份,他是有一定野心的。面對戈登的指責,李鴻章完全一副「中國主權不容干涉」的姿態,一點都不低頭。

久經戰陣的李鴻章不會不知道「濫殺降眾,必堅其必死之心」的道理,所謂「降殺之為害,禍大於劇戰也」。這場中國的南北戰爭,北軍已經取得了戰略性勝利,下半場的遊戲應該以招降為主,血戰為輔,李鴻章此前攻打南匯、常熟,得力處正在招降。

穿清朝官服的戈登

李鴻章一貫也善於招降納叛,程學啟、丁汝昌都是太平軍降將,蘇南戰役中,投降過來的駱國忠也成為其麾下幹將。「善待降將」是李鴻章的名聲,這也是郜永寬等人願意投降的主要原因。

那麼,李鴻章一定要殺了這八人呢?

咱們回頭看看那八位爺投降之後的表現,他們殺了譚紹光之後,並沒有俯首帖耳、靜候中央處理的姿態,反而以功臣自居,開口要官,更有保存實力的企圖。郜永寬等人的態度不像是歸順,而像合伙人,這就讓李鴻章很不爽!

英國人的《戈登在中國》一書中記載:「諸王向李鴻章提出了苛刻的條件,他們要求有權管轄半個城市,並統率兩萬人馬」,這種要求實在讓人覺得可疑!

倘若淮軍在前線稍有失利,郜永寬這些人勢必再次作亂!這不是投降,不過是緩兵之計!天朝後期的這些擁兵王爺們,並不真的忠於洪天王,也不會對朝廷效忠,銀兩和女人才是他們的追求,當初參加革命為的也是這些!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曾這樣評價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其為非常之奸雄,與為非常之豪傑,姑勿論,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一貫以聖人面目示人的曾國藩也說「此間近事,惟李少荃在蘇州殺降王八人最快人意!」

此八人,該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896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