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是個虛指,中國可實證的歷史年代為四千多年

曾經有一本非常普及的基礎歷史讀物,名叫《上下五千年》。許多人從這本書里,了解到中國有著長達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識,同時構成了中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基礎。

(小學生的手抄報:中華上下五千年)

從今天往上推五千年,時光之針將指向公元前3000年。

根據古埃及編年史記載,約在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開啟了法老統治的時代。如果把歷史的鏡頭向東搖去,在同時代的中國,正發生著什麼樣的歷史大事呢?

中國可追溯的最早歷史,是被稱為「三皇五帝」的上古時代。好比《上下五千年》,開篇是「盤古開天地」,這顯然是神話,而非歷史;第二篇,就是講黃帝的故事:「黃帝戰蚩尤」。黃帝一般被認為是「五帝」之首,而之前的「三皇」,在這本書里毫無紀事。事實上,「三皇」故事多為神話傳說;而黃帝與蚩尤之間的「史前大戰」,人們也很難辨析到底是史,還是傳說,也沒法考證它發生的具體年代。

(後人繪的五帝)

「五帝」是誰,說法不一,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是:

黃帝、帝嚳(音酷)、顓頊(音專須)、堯、舜

在史家記事中,堯讓位給舜,舜傳位於禹;堯、舜、禹合稱「三王」,都是上古的著名聖王。這一時期發生的最著名事件,就是大禹治水。

禹死後,由其子啟繼位,建立「家天下」的夏王朝。

夏之後是商,商後是周,夏商周合稱「三代」。

中國上古歷史的源流,大致如此。

(上為三皇,下為五帝。從圖畫可見,三皇還主要呈現為神話,五帝則具有較強的歷史性了)

中國歷史悠久,可有確切歷史紀年,卻遲至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周厲王在位的第37年,都城鎬京發生「國人暴動」,厲王逃走後,國政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掌,次年被稱為「共和元年」(共和一共14年)。

公元841年之前,雖然歷史「大事記」(包括夏立國、商滅夏、周克商等)不少,但均缺乏準確的系年。而「共和」之後的歷史脈絡就十分清楚了,所以共和元年也成為現在建立我國古史年代框架的一個重要基準點。

歷史主要是通過文字記錄的。然而我國有文字的歷史,過去泛泛地說倉頡造字(傳說中倉頡是堯臣),所見最早的文字是西周金文(青銅器上的文字),直到1899年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才從近代考古科學的角度首次證實了「商朝」(商代)的存在(請注意,是「商朝」,即作為中國朝代的商,而不是商文化或商文明)。

(位於河南安陽的殷墟)

一般認為,擁有較為成熟的文字、發達的冶煉業、較大的城市,和等級分明的社會結構,是確定文明階段的四大要素。文字的意義尤其重大,史學大師顧頡剛先生認為,中國的「歷史時代」,應該從有可確信的文字記載的殷商晚期開始,之前只能算作「傳說時代」。殷墟發現了文字,商作為王朝的特性已確定無疑。但夏的文字至今沒有找到,儘管夏文明有二里頭等文化遺址做支撐,但對於「夏」的文明是否達到王朝的程度,在學界仍未取得完全一致(主要是一些國外學者仍存異見)。

(位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村的二里頭遺址。這座遺址可能是夏代中後期的都城)

眾所周知,孔子經常「夏商周」連稱,如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這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夏商周」三代相承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應該說,我國自夏代開始,就已進入王權高度發達的王朝時代,文獻記載是可信的。我們不能對這樣久遠而成熟的觀念體視而不見,卻只拘泥於所謂「科學精神」的實證——在殷墟發現之前,西方人不也照樣懷疑商王朝的真實性嗎?

2000年結束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制定了「三代」年表,對一些關鍵年份做出明確的斷代:

夏代為公元前2070—1600年

商代為公元前1600—前1046年(此年即周武王滅商之年、牧野之戰之年)

夏代的始年,即公元前2070年,是目前已明確的中國歷史的最早紀年。

然而,一個顯眼的問題是,即使夏的始年毫無爭議,該年距今也才4100年;即使從黃帝到堯、舜的「五帝」,不像「古史辨」派所考證的那樣,全屬烏有之人,他們在位的確切年代也是難以確定的(比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雖然被一些專家認定為「堯都平陽」,但也只能說此地是堯建都的地方,而沒法確知堯是何時在此建都)。至於五帝之前的歷史,那更是「茫昧」難征了!

說好的「五千年文明」,還有一千歲,在哪裡呢?

那麼「中華五千年」之說,是從何而來呢?據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陸揚研究員解釋,「中華五千年這個概念最早既非科學研究的結果,也不是中國人自己提出的,而是耶穌會士在17世紀首先提出來的」。具體說,就是義大利人衛匡國(馬爾蒂諾,1614-1661),在他所編的《中國上古史》一書中提出來的。該書記事從伏羲開始,將伏羲時代的起始年定為公元前2952年,從而奠定中華大約有五千年歷史的框架。

衛氏的中華史從盤古開講,曆數中國上古的八位帝王,然而他的精準系年顯然沒有確鑿的依據,也基本上不為學界所取。例如,1933年,法國著名漢學家伯希和來華演講,就說「中國有史三十世紀而迄未間斷」。他的講稿後來登在《北京晨報》上,並無爭議。三十世紀就是三千年。此外還有四千年說,如梁啟超先生說:「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又雲「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其實,無論三千年還是四千年,都屬虛指,大體屬於估算,可見當時主張中華五千年說者並不多見。

(1935年,傅斯年陪同伯希和考察殷墟)

那麼,中華五千年這一說法,是什麼時候普及,廣為人知的呢?

清末民初流行的黃帝紀年,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主張以黃帝紀年者,多將黃帝「開國」的年代推到四千六百多年前(如1911年就是黃帝紀年的4609年),這是一個五千年的近似值,大概在口語中便逐漸轉為五千的整數了。一些學者也開始採用五千年的說法,比如錢穆先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香港大學給博士生做「中國史學名著」講座時,就多次提到「我國五千年歷史」這樣的說法。可見此說傳播漸廣。1979年,《上下五千年》一書出版,作為我國第一部通俗的少兒歷史讀物,該書發行量巨大,讀者眾多,藉助這套那個時代的「超級暢銷書」的影響力,中華五千年說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這是中國少兒出版社1979年版的《上下五千年》。許多七十年代後出生的中國人,都是通過讀這本書學習中國歷史的)

由於可確認的歷史與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年代差距太大,許多人對此深感不安,總希望將其間所差的近一千年歷史補齊,不然對不起我們「四大文明古國」的桂冠。其實大可不必,中國的歷史時代即便只有「上下四千年」,也不會動搖我們基於悠久文明的民族自信(且考古正不斷前探中華文明的源頭)。中華文明最大的優勢,不在它比古埃及、古巴比倫等古代文明誕生的時間更早,而在於中華文明是唯一一個「維數千年而不墜」(伯希和語),並時時煥發新生意的古老文明。這才是最偉大、最了不起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8541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