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僧到皇太子再到流放,他走過坎坷的一生

從高僧到皇太子再到流放,他走過坎坷的一生

高僧變成了皇太子

早良親王是「平安時代四大怨靈」中最早的一個,生活於奈良時代晚期到平安時代早期。他是四十九代天皇光仁天皇的第三子。他11歲的時候,在父親的安排下出家當了和尚。光仁天皇原本是皇室的旁系。他大概沒有想到自己有早一日會成為天皇。而在奈良時代佛教發展到鼎盛時期,當時大寺院對朝廷的影響力極大。所以讓兒子出家不失為一個好選擇,至於這其中是否還包含著某些政治寄望,就不得而知了。誰能料到,公元770年稱德女皇死後,藤原百川和藤原永手偽造女皇遺詔令時年已經62歲的光仁天皇即位。此時21歲的早良已經是平城京(當時的首都)七大寺之一的大安寺主持,因此他獲得了一個「親王禪師」的稱號。

【早良親王擔任過主持的大安寺】

早良親王和兄長山部親王也是庶出,他們的母親高野新笠是百濟(位於今朝鮮半島西南)皇室後裔。公元660年,百濟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滅國後,大量難民湧入日本。早良親王和山部親王身上流著一部分外來移民的血液,原本與繼承皇位無緣。然而又是藤原百川一手將山部親王推上天皇的寶座的。藤原百川誣衊當時的皇后欲咒殺天皇,迫使光仁天皇廢除皇后以及皇太子,然後擁立山部親王為新任太子。光仁天皇退位後,山部親王順理成章的繼任成為桓武天皇。

而就在桓武天皇即位以後,光仁上皇卻突發奇想,令早良親王還俗,並令桓武天皇將他立為皇太子,這個父親還真是想起一出是一出。但是桓武天皇下已經有一個八歲大的兒子安殿親王了,因此桓武天皇和早良親王之間就埋下了矛盾的種子。如果沒有立為皇太子這一事的話,說不定早良親王本來可以以一位高僧的身份平穩的度過人生。

無妄之災

桓武天皇即位後非常倚重藤原氏,畢竟他這個天皇之位是拜藤原家所賜的,當時藤原百川已經過世,藤原家的代表是藤原種繼。而早良親王這一廂倚重的是大伴家持,兩家剛好是水火不容的派系。

784年,桓武天皇決定將首都從平城京前往長岡京。這個決定主要目的是為了從地理上和平城京的大寺廟拉開距離,以便擺脫它們的影響。而長岡京的改建工程委任藤原種繼全權負責。

【長岡京】

一日藤原種繼在巡視工程的時候,卻被兩支飛來的利箭殺死。桓武天皇立刻下令對這起暗殺事件展開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暗殺事件的策劃者是早良親王集團。早良親王被問罪,廢除太子之位,囚禁於長岡京乙訓寺內。然而調查只是幌子,實際上桓武天皇是打算借這次事件剷除敵對勢力。

早良親王不甘忍受誣衊,連續絕食十天以表清白。但是桓武天皇絲毫不為所動,反而下達了將早良親王流放淡路國的決定。由於絕食早良親王的身體本來就已經十分脆弱了,怎麼還承受得了旅途的勞頓呢?半路上就聽不過去了。他的死訊傳入京城,桓武天皇還是沒有下令召回他的遺體安葬,而是繼續將其運往淡路國。最後,早良親王的遺體就在淡路國草草埋葬了。

怨靈作祟

離奇的是早良親王死後,桓武天皇身邊的人開始紛紛去世。首先是786年,桓武天皇的寵妃藤原旅子(藤原百川之女)的母親去世。兩年後,藤原旅子也跟隨母親而去了。接下來的一年,桓武天皇的母親、皇后以及一位妃子,也毫無徵兆的先後過世。安殿親王也開始患病。

【《陰陽師》中的早良親王,長得有點那啥】

桓武天皇這才懷疑起是弟弟早良親王的怨靈作祟,於是派人到淡路國去祭祀早良親王。但是災難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從790年開始,日本多地又爆發了疫情和旱災。後來陰陽寮的占卜也指向是早良親王作祟。桓武天皇又派人重建了早良親王的墳墓,可是情況依然不減好轉。

793年,剛成為都城沒多久的長岡京受到暴雨的侵襲,附近的淀川泛濫,長岡京被大水淹沒,這也被認為是早良親王作祟的結果。桓武天皇不得不放棄長岡京,於次年遷往平安京,這也是為了消除臣民心中的陰霾,平安時代由此開始。

然而平安時代一開始就不平安,似乎早良親王的怨靈還是不肯放過桓武天皇。796年,皇太妃藤原帶子(藤原百川的女兒)又死去了,桓武天皇的後宮也有一人去世,四年後,富士山又突然爆發,可謂是天災人禍接連不斷。

【平安京】

桓武天皇怯於怨靈的威力,追封早良親王為崇道天皇,並且將他的墳墓擴建為陵墓。五年後,桓武天皇又下令為早良親王修建寺廟和佛塔,並將他的忌日定位國忌,還為所有因為藤原種繼案受到牽連的人平反。

桓武天皇於806年去世,享年70歲。據說桓武天皇到了晚年的時候時常痛哭流涕的懺悔自己對弟弟所犯下的罪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842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