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現代歷史,中國並沒有打過幾場海戰,規模最大的海戰可能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和日本的海上爭鬥了,不過這場戰爭以中國大敗之後割地賠款作為結束,細數近現代中國打的海戰,基本都是以失敗收場,讓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顏面全失。唯一勝利的就是中越海戰,但那只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唯一一場海戰,而且規模很小,不足為談。
難道中國從古至今海上的戰鬥力一直處於弱勢嗎?古代中國在世界上也算屈指可數的大國,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軍事實力也並不弱,比如說清朝時期,中國海軍雖然不敵歐美工業大國,但是在亞洲也位居前列,而且也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總體實力並不弱。只是不知道為何在遇上日本一個島國時,卻是那麼的軟弱,一擊則潰不成軍?歸根結底還是制度的腐朽以及當權者的昏庸。
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卻並不是一味妥協退讓,它既不是兵強馬壯的漢朝,也不是富庶強盛的唐朝,而是質樸而有骨氣的明朝。明朝給人的感覺並不強勢,有種溫吞、儒雅的感覺,然而誰能料到,這正是在這個朝代,而且還是末代,發生了一場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軍事較量,這場較量以明朝的完勝結束。
在明朝崇禎皇帝時期,中國與荷蘭發生過一場規模宏大的海戰,可以說其規模毫不遜色於鴉片戰爭時期,這場海戰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當年號稱世界最強海軍的荷蘭海軍慘敗在中國的艦炮之下,不僅僅荷蘭,歐洲其他國家也頗為驚訝。
這場海戰起源於貿易紛爭——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出口大國,與歐洲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同時荷蘭也是其中一個貿易夥伴。當時的荷蘭在歐洲也可謂稱霸一方,面對經濟利益的誘惑荷蘭人想出了一條計策,貪心的荷蘭為了把大明的銀子都收入自己腰包,他們想要逼迫中國政府終止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貿易往來,從而增強自己的進出口貿易。
於是在崇禎年間,1633年7月,荷蘭人派出海軍到達中國沿海,並對中國沿海地區實施了軍事打擊,這種突襲的方式令沿海地區官兵和人民無從防備,在發起了一系列偷襲之後,荷蘭政府以武力威脅中國政府放棄與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貿易往來,只允許中國與荷蘭進行進出口貿易,如果中國政府不同意這個要求,荷蘭海軍將對中國開戰。
荷蘭海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鬥力之一,其軍艦先進程度也很高,在歐洲戰場上可以與工業大國英國打的不分伯仲。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中國明朝對荷蘭這種無理的要求表示強烈拒絕,並不畏懼武力威脅,願意與其一戰。
在經過交涉一切未果之後,崇禎皇帝大怒,在1633年9月22日宣布聖旨,命令福建巡撫鄒維璉要不惜一切代價,嚴厲的懲罰荷蘭。鄒巡撫接旨後開始排兵布陣,安排好各個海軍大將的部署站位,準備迎戰並痛擊荷蘭海軍。
面對中國海軍的一系列部署,荷蘭人也不敢有絲毫怠慢,由於是外海作戰,荷蘭海軍對海上海下地形掌握不夠全面,於是荷蘭人通過收買中國海域內的海盜劉香作為自己的增援部隊,其不僅彌補了海上資料的不足,還為自己增添了不少戰鬥力,這一場惡戰,荷蘭人認為自己贏定了。
同年的10月22日,明朝海軍得到了可靠地情報,指出荷蘭海軍停泊在金門島南部的料羅灣口,於是一百五十餘艘戰艦悄無聲息地開到了科羅灣附近,當荷蘭海軍發現危險之後,憑藉多場海戰的經驗,立即排兵布陣,以荷蘭主力艦隊為中心,劉香的海盜船隊在周圍掩護的陣型展開防禦,明朝海軍也將部隊分為兩部分,主力艦隊攻打荷蘭艦隊,其餘從側翼偷襲海盜船隊。
硬碰硬明朝海軍肯定不敵對手,於是其採用了歐洲戰場上從未見過的火海戰術,明朝海軍的一百五餘艘戰艦有三分之二都是小船,在大型艦船的炮火掩護之下,小船在一聲令下之後點燃沖向敵軍艦隊。面對此戰術,荷蘭海軍措手不及,只能眼睜睜看著軍艦被燒毀而來不及搶救。
這場血戰之後,荷蘭兩艘軍艦被燒毀,兩艘被炸毀,一艘被俘,而劉香則全軍覆沒。這場海戰是荷蘭海軍史上的一次恥辱,戰敗後荷蘭被要求不得在進入中國東部沿海,只許停泊在台灣附近港口,而且還要每年向中國政府進貢十二萬法郎,這樣中國才可以保證其在遠東海域的安全。
這一戰之後,明朝海軍揚威世界,東亞地區的制海權基本都掌握著明朝海軍手中,可謂威風一時。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