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膽子生,你就要有責任養!做到這9點,你才是一個稱職的家長!

Alice| 2016-02-04| 檢舉

現在很多家長以工作忙的名義把孩子交給長輩代管,或者乾脆報一系列的課外輔導班把孩子交給培訓機構,自己當甩手掌柜。清清很明確地告訴你那樣做的後果就是燒錢,清清並不是說培訓機構不好,培訓機構給予孩子更多的是知識,而精神方面呢?

如果你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交給別人代管,這樣你本身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那孩子對你的這種行為會用溫柔報復的態度回應你,你不是有錢嗎?那好,你給我報什麼班的都去,但是學與不學那是我的問題。其實很多時候,家長用心的陪伴比任何教育都有效的多,但是能做到的家長寥寥無幾。

陪伴,是大人給予小孩最好的禮物。你買了一個樂高拼圖送給兒子,你買了一個芭比娃娃送給女兒,物質的快樂真的有時轉瞬即逝,小孩子對於玩具的新鮮感比大人對一件新衣服的厭倦來得更快。你給了他(她)陪伴,給了時間,見證小孩成長的每一步,每一個瞬間過程,一起嬉戲,一起玩耍,你能感受到,親情正在通過一個看不見的管道流淌輸送。這就是養料。

做一個優秀的父母,至少需要做到這9點:

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孩子進入初中之後,極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一般的父母總是想讓孩子開心,所以就給他們一切他們想要的,結果他們習慣了要什麼有什麼, 到後來就無法承受不順心的事了;這樣的孩子無法管教,因為他們不能接受不合他們心意的事情。假如我們凡事都順著他們的心意的話,只會毀了他們。常常提醒孩子,隨心所欲的生活態度以及頑固的心,是多麼惹人厭,也告訴他們一些不受管教的孩子的悲慘下場。

二、要培養孩子自信的習慣

有的父母對孩子溺愛嬌慣,事事大包大攬,孩子逐漸形成依賴心理,對自己所有的行為都不自信。有的家長無意識地喜歡給孩子當頭一棒:"不行,你那麼矮"、"不行,你還小"、"不行……",孩子在這種環境下,久而久之,也認為自己什麼也不行。有位心理學家,一次看到兩位年輕的女性在一起。一個長得非常漂亮,另一個相貌平平。然而不知怎的,他總覺得那個相貌平平的女性,要比那個美麗漂亮的女性更有魅力。這個現象引起了心理學家的好奇。他找機會分別和這兩位姑娘交談了一番,結果發現:這個美麗的姑娘,小時侯在家不被父母尊重,上學被老師否定,等到上班又常遭領導的批評,因此她一直處於一種自卑的人生狀態之中。而那個有魅力的女性,成長於一個民主、樂觀的家庭,父母不斷地給予她肯定和鼓勵,教育她對付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得她建立起人生的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自信。

三、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孩子讀初中之後,更需要父親的關懷。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住: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秀。據研究機構調查: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初中生,能獲得較好的營養,較高的學業成績,很少出現抽菸、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為等。

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

四、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每個人都駕馭著自己的生活之舟,都想躲避不幸的暗礁,可有時不幸的出現真的令人措手不及。面對不幸,以不幸為動力,冷靜而又現實地開始新的生活,這是明智 之舉;面對不幸,難以自拔這也無可厚非。可如果把不幸當做一把傘,來逃避責任,來否認自己的錯誤,來奢望別人的同情,無形中又會給自己的生活塗上了灰暗的 一筆。有一次開家長會,老師在向一位父親敘說完他的孩子的表現後,這個父親連聲道歉後,嘆了口氣,"我是個離了婚的人,又忙於生計,又攤上這麼個不聽話的孩子。我已經很不容易了。"試想,這樣的父親怎麼能教育孩子樂觀向上呢?孩子們眼裡的不幸,往往指的是父母離異、家庭殘缺、隔代撫養、家庭條件不好,等等。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他們其中有的人往往把這些當做不完成作業的理由,不關心集體的藉口。我還需要別人的關心呢,我能照顧誰?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垯本」。身教重於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五、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麼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正常的人」。「一隻手」、「一隻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用協商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做民主家長。如今,孩子接受的信息有時可能比家長還多。有時,家長需要放下權威,放低姿態,認真地聽聽孩子的見解。讓孩子在自己面前展示對事物的看法和如何解決的過程。孩子得到尊重、鼓勵和認同會更加自信,更願意親近家長、更喜歡家長做忠實的聽眾。有思想的孩子,是有創造力和挑戰性,他們性格堅韌、有目標有追求。聽話的孩子離開了父母,會不知所措,遇到問題想不到解決辦法,內心挫折感體驗更深。因此,父母們大膽放手,給孩子自由,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長,孩子才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六、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

不少父母愛得糊塗,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不要培養「超級嬰兒」。愛是一門藝術。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七、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應該把孩子帶回家,當眾責罵、毆打,往往後果非常嚴重。對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應該在私下進行的,表揚可以公開,批評做到秘處,即使你的出發點是對的,但方式如果不當,不但沒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我們要意識到無論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都是一種情感互動,父母太強勢,往往導致孩子沒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樣狂躁。有智慧的教師不需對學生嚴辭斥責,有智慧的父母,時刻能夠意識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八、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

任何人都需要獲得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愛,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他既有愛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麼因為只有愛而沒有安全感,要麼因為只有安全感而沒有愛。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沒有愛又沒有安全感的人。

對孩子來說,他極度地渴望愛,又極度地渴求安全感。在愛與安全感兩個要素之間,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將對孩子的成長構成不可修復的傷害。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他的家。伏爾泰:「對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於亞當的後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

九、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師

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是靠家長日積月累的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對其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是有深遠意義的。俗話說:"播下行為,收穫習慣。播下習慣,收穫性 格。"其中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它將影響孩子一生。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課堂,在培養孩子各種良好習慣方面具有責無旁貸的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8827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