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褲子時再正常不過的,可是在日常,我卻看到了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
有一年冬天,去參加一個長輩的兒子的婚禮。同行的有另一家親戚和她的兩個孩子,一個兩歲半,一個7歲。飯後,兩歲多的孩子尿褲子了,他媽媽的臉馬上黑下來,站在孩子尿褲子的原地訓斥孩子。考慮到大冬天孩子尿褲子後肯定自己也不舒服,包括我在內的親戚提議讓她先不要罵孩子,但都難以平息她的怒氣。
這中間,她甚至擰著孩子的耳朵責問「長不長記性」。孩子站在那裡,沒有哭,但臉上的表情無法形容。作為一個只有兩歲多的孩子,暫且無法用語言恰當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定義自己的情緒,但我想母親的責駡肯定和他在大冬天穿著尿濕的棉衣一樣痛苦吧。依照他媽媽的說法,孩子是故意尿褲子的,因為他很長時間都能夠不尿褲子了。
朋友Allen正在上班時,忽然接到幼稚園老師的電話:你女兒尿褲子了,請媽媽送一條乾淨的褲子過來換。Allen一邊匆忙丟下手裡的工作趕回家拿孩子的褲子一邊在想:一學期都沒尿過褲子了怎麼今天忽然尿褲子了呢?到幼稚園是,她看到其他的小朋友在看動畫片,女兒一個人膽怯地坐在自己的小床上。
瞬間,Allen覺得孩子好可憐,這麼大的孩子已經懂得了,她會擔心自己因為尿褲子被同伴的小朋友笑話,幼稚園老師的阿姨的處理方式也可能影響到她。Allen一邊幫孩子換褲子一邊儘量耐心地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
放學後,Allen沒有問孩子為什麼尿褲子了,而是跟老師溝通了孩子前幾天身體不適,老師的做法也比較值得稱讚,第二天為孩子做了心理疏導工作。孩子一放學就跟Allen說:媽媽每個人都會尿褲子嗎?原來,這是幼稚園老師安慰孩子的話。
尿褲子是孩子正當的權利,也有充分的理由
通常,家長能夠耐心地幫小嬰兒處理大小便問題,但卻無法容忍能夠基本表達自己需求並且行走自如的孩子尿褲子。為了避免尿褲子,但又出於節約以及周圍輿論壓力等原因不用紙尿褲,我看到過家長強迫孩子排便的場景:孩子雙腿伸直抗拒蹲下或把尿,大人卻強制進行。有的家長也拿「我家孩子從來不尿褲子」引以為傲,而同齡孩子尿褲子或者用尿不濕的孩子,似乎成了有問題的。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泌尿科醫生畢允力在一次講座中提出,孩子在4周歲之前尚且不具備完全控制排便的能力。所以,幼稚園小班尿褲子是很正常的。即使五歲的孩子,我們還會發現一個常見的現象時孩子總在最後一刻才說尿尿或者找馬桶,即說要尿尿的時候已經憋不住了,這樣就導致會有尿到褲子上的情況發生。
有的家長很氣憤,埋怨孩子「你為什麼不早點說?」「你為什麼要憋到最後才找馬桶?」而事實是什麼呢?《善解童貞:決定孩子一生幸福的性教育》這本書裡有這樣的說法:五六歲的孩子在感受括約肌的收縮,特別是之前被把尿的孩子,在這時候尤為明顯,因為之前孩子沒有感受過膀胱被充滿後括約肌收縮的感覺。
另外,還有一些原因也會造成孩子尿褲子,如以下幾種:
1、因病而造成的身體不適,孩子在身體犯懶的時候反應速度也會受影響。
2、心理緊張,特別是面對不瞭解或者害怕的事情時,比如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比如醫院打針的時候。
3、壓力。你可能回想一個小孩有什麼壓力,其實在尿褲子這件事上,最大的壓力就是來自大人「不要尿褲子」「不要尿床」的要求。尿床尿褲子會被責駡,孩子因為心裡緊張形成應激反應。
4、膽小或缺乏安全感。這在集體生活中很明顯,比如不敢表達自己的要求或擔心自己提出要求而受到不友好的對待。
5、睡得太熟或玩得太投入而忘記了。
不了解育兒理念,也同樣可以完美處理孩子尿褲子的問題
帶孩子是一項高耗能的工作,很多家長可能沒空學習專業的育兒知識,即使這樣也沒關係,同樣可以把這個問題處理得很好。作為一個曾經在孩子尿床尿褲子問題上摸索過的媽媽,分享幾條心得。
1、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件事,而不是以你作為大人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拋開你所有的情緒去耐心跟孩子溝通(儘管這有時候不容易做到),你會獲得很多的資訊,也更容易找到原因。相反,以控制者的角色出發給孩子施加壓力或責駡,只會給孩子緊張情緒,加重心理負擔。
2、想想自己小時候尿床尿褲子的經歷和當時的心情。
家長回想自己小時候尿褲子的事和當時的心情,會更加理解孩子尿褲子後的糾結,是的,孩子並不願意在尿尿這件事情上引起更多關注。
3、愛。
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廢話,我自己的孩子我一直很愛啊?不!想像一下孩子尿褲子後你大發雷霆的樣子,我有點懷疑在你心裡孩子更重要還是褲子更重要。馬上換一條乾淨舒適的褲子和發洩你的情緒,哪一個更重要?
哪些信號說明孩子在尿尿問題上有心理壓力了?
1、早上起床第一句話問:我昨天尿床了嗎?
2、尿褲子後有明顯的手足無措表現
3、排尿後跟大人說「我沒有尿到褲子上。」
你家小孩有這些表現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82581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