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愛閱讀嗎?別錯過今天的心理小技巧。最近有位媽媽吐槽她懶閱讀的兒子,情節有些搞怪:小男孩4歲,一開始坐在媽媽懷裡聽媽媽讀繪本。
沒多久,手機鈴聲響起,媽媽便轉身接電話,回來時發現兒子已經沉浸在玩具中,手裡的繪本也不見了。小男孩被媽媽責怪時睜眼說瞎話:「書自己跑到床底去了……就像變形金剛那樣突然長腳跑了……」
前段時間幼兒說分享過「讓懶孩子愛上閱讀的心理怪招」,懶娃拿著繪本外出跟小朋友「得瑟」後愛上閱讀,不少爸媽都表示「很絕」。
今天幼兒說也從心理的另一個角度,給大家推薦一個「狠招」,爸媽們正好在寒假可以用。現在幼兒說先給大家聊聊小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好處。
一、越早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越受益
著名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很早就說過,孩子閱讀開始越早,對智力的發展就越有益處。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跟閱讀相關的連接纖維的可塑性;
美國閱讀問題專家George Stevens也提過,家長們教育的最大錯誤,是把孩子們的早期閱讀放到6歲後……由此可見,兒童早期閱讀對孩子智力和思維的促進作用,具體的有下面4點:
首先,語言發育。閱讀可以促進孩子語言和詞彙能力的發展,孩子聽讀得越多,語言表達會越順暢、詞彙的應用也會更豐富;
其二,想像力發展。閱讀能促進孩子想像力的發展,因為孩子會一邊閱讀一邊把故事的情節在腦海中浮現,還會改造情節;
其三,專注力培養。閱讀能幫助孩子慢慢學會專注和把握注意力,雖然所有孩子從一開始的專注力會比較短,但閱讀得越多的孩子,專注力會變得更好;
其四,自學能力培養。閱讀習慣的養成,其實也是孩子自學能力的培養,當一個孩子養成閱讀興趣,他們未來也能習慣性地從閱讀中找到他們需要的知識。
二、我讓孩子愛上閱讀用過的最「狠」的一招
跟所有孩子一樣,我家小男孩一開始也需要爸媽讀故事,沒有大人陪伴便難以繼續。
當然這種情況在每個孩子4,5歲前是正常的,但是孩子們從喜歡聽故事到自主閱讀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孩子只有學會了自主閱讀,才算是走好了兒童閱讀的第一步。
就如哈佛教育心理學家珍妮.查爾所說的那樣,一個孩子從喜歡聽故事到假裝閱讀再到真正閱讀,需要經歷一個過程。所以説明孩子跨過這個坎,需要爸媽的説明,幫孩子擺脫一直以來養成的「依賴」習慣。
有一天晚上,我幫兒子選了一本情節扣人心懸的童書,故事說的是一位小男孩小羅諾在幼稚園放學的路上,帶著他的小馬玩具不小心掉進了街上的一個深坑裡……
我見兒子聽得入神,突然跟他說:「媽媽要上一趟洗手間,你等等……」兒子露出失望的眼神,我沒忘記叮囑:「你如果不想等,可以自己直接看書呀!」兒子有些猶豫,「路徑依賴」讓他有些遲疑。
當我從洗手間出來,兒子已經幾乎把繪本剩餘的篇幅翻完了!他一臉興奮地給我「補腦」故事的情節:「媽媽,你知道嗎?小羅諾在黑黝黝的深坑摸索,摸出了一塊塊磚頭……」
從此,兒子不再抗拒自己看書了,他常常沉浸其中,每天30分鐘是常有的事。我把這段經歷稱為「好奇心驅動法」。當然有些孩子會「反復」,但好奇心驅動永遠也不會過時。
三、家裡的藏書量決定孩子的閱讀習慣——父母的榜樣作用
有一種說法,說家裡的藏書量決定孩子的閱讀習慣,背後其實是父母的榜樣作用。
伊頓公學前校長托尼·利特爾說,「培養終生閱讀習慣的最佳途徑,就是父母定期抽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文字」。套用心理學的說法,便是有人陪伴的社會促進效應。
父母喜歡閱讀,孩子自然也會喜歡閱讀;孩子看到周圍的小朋友都在閱讀,這個孩子也會愛上閱讀,即閱讀氛圍對孩子很重要。
在全世界的親子閱讀中,芬蘭的父母是典型,不少芬蘭的家庭不僅把家裡裝修成圖書館——到處都是書和閱讀區,還把孩子的閱讀當作每天的基本活動。
他們陪伴孩子一起,坐在書桌旁或床沿旁翻書閱讀,每天15-20分鐘是常態。他們把父母的榜樣作用做到了淋漓盡致。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循序漸進和每天重複,還需要氛圍。
我經常會跟一些父母分享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討厭閱讀的爸爸,為了讓兒子愛上閱讀,自己從圖書館借書回家,每晚在孩子面前認真看書。
一開始經常看著看著打瞌睡,他便從冰箱掏出冰,用塑膠袋裝著捂在懷裡把自己「凍醒」……後來不僅他兒子愛上閱讀,他自己也成了真正的書蟲。
當你專心養育好孩子,一不留神也把自己養成了好父母!這便是「用心」的力量,培養孩子的閱讀也是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81571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