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反而更容易哭鬧耍賴呢?真的是媽媽把寶寶寵壞了嗎?其實,真實的答案非常暖心!心理學家的解釋讓人眼前一亮!
為什麼媽媽一出現,乖寶寶馬上開始各種作各種鬧?相信媽媽們都能看出來:這熊孩子一定是故意的!
故意的!故意的!故意的!一定是猴子派來折磨他老娘的!小寶寶你怎麼就這麼不省心呢?
一天下午,推著小貝在樓下轉悠,看到社區的一群媽媽和老人帶著孩子聚成一堆,我也湊了過去。
有了孩子後,社區裡原本經常見面也不打招呼的人們,慢慢因為孩子的話題聚集在一起,我也成了其中一員。
在一群孩子中,有一個大概兩歲的小女孩,穿著粉色小裙,紮著兩個小辮,臉色粉粉嫩嫩的,特別可愛,見到我推著車過來了,就用甜甜的聲音叫:「阿姨!弟弟!」
我答應著,跟她媽媽說:「你家寶貝真懂事!」誰知,這位媽媽開始給我們倒苦水:「唉,你別看她現在這麼乖,在家裡不知道有多鬧。
總是要我陪著玩,也不肯好好吃飯,不小心摔倒了就哭得稀裡嘩啦的,立刻要抱抱……」我非常理解她,說:「孩子這麼大就是這樣的,特別黏媽媽。」
有些老人也跟著附和:「我家這孩子也是,我在家陪他的時候,啥事都沒有,摔倒也不哭,他媽媽下班一回來,就變得特別嬌氣,飯也不好好吃了,覺也不肯睡了,動不動就哭鬧,他媽媽也拿他沒辦法,唉。」
一談起這個話題,場面更熱鬧了。「真的是這樣啊 ,只要我下班一回到家,我家娃就纏著我要陪玩,不把體力耗光不肯睡!
但是哪天晚上我加班的話,他喝完牛奶就睡了!然後老公還說,為什麼你不在他就乖乖睡覺?都是被你慣的!」
「我家那大兒子不也是,幼稚園老師說他在學校不挑食,自己吃飯,吃完就去看書,睡午覺的時候安安靜靜躺著就睡著了。
可他在家從來沒這樣,把我支使的滴溜轉啊!一會哭兩下媽媽抱抱,一會兒要餵飯,一會要講故事。」
「別說你們的孩子這麼小了,我家哥哥都已經五歲了,還這樣呢,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阿姨個個都誇他懂事、有禮貌,可回到家就各種作,脾氣壞得很!」
聽了這些媽媽和老人們的議論,我真是太有感觸了。想起魯尼兩三歲的時候,每天我下班回到家,他就跟橡皮糖似的黏著我,不要外婆了。
他一會要我陪他玩遊戲,一會要拿出顏料畫畫,一會指使我給他倒水,吃飯要我喂,洗澡穿衣也一定要我來,稍有不滿意馬上就開啟哭鬧模式,整棟樓都能聽到他的叫喊聲。
我經常被他折騰地暈頭轉向,疲憊不堪。那時我媽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不在家的時候,他啥事都沒有,可乖了!每次你一回來家裡就不得安寧,寶寶都被你慣壞了!」
我特別委屈,又不明白,我到底哪裡慣著他了?明明追著餵飯的人是你,明明一哭鬧就滿足他的人是你,明明是你更慣他,怎麼孩子一變猴子馬上就歸結為我慣的?!
幸虧帶孩子的是我媽,要是婆婆,我早就跟她翻臉了。後來我分析了一下,為什麼我媽這麼說呢?
因為我在家的時候,孩子想玩什麼就玩什麼,用剪刀做手工,拿出顏料畫畫,在浴室裡玩水,只要他高興,我都耐心地陪著她。
哪怕他把彩紙剪得到處亂飛,哪怕在身上濺滿顏料,哪怕全身衣服濕透,我對他都是不打不罵。每次他提不合理要求我不答應時,就算他大哭大鬧,我也會擁抱著他,直到他哭完鬧完為止。
如果這樣就算慣著孩子的話,那就慣吧,反正遭罪的人是我。我依然我行我素,後來我媽也懶得說我了。
但是,有時累得很的時候,我也挺猶豫挺無奈的,這孩子到底是怎麼啦?我這麼用心地陪伴他,怎麼他還是這麼黏我,這麼鬧騰,難道我給他的安全感不足?
是不是真的要打他一頓罵他一頓才好?後來,我才知道,這恰恰是孩子安全感好的表現。 我們想想,正常的孩子什麼樣?是「乖巧懂事、不哭不鬧」嗎?
肯定不是,任何人都有喜怒哀樂,孩子也不例外,只是我們大人已經學會了控制自己,學會了在別人面前偽裝自己,但是孩子還沒學會。
近些年流行的觀點不是「越是乖巧懂事的孩子,越讓人心疼」嗎?在本該撒嬌哭鬧的幼年裡表現的乖巧懂事,是因為對環境的不信任。
對人的不信任,孩子害怕自己的哭鬧引來大人的不滿甚至打罵,因此有了情緒也不得不壓抑自己,不敢發洩出來。
當孩子確定周圍的環境是安全的,照顧自己的這個人是無條件愛我的,自己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及時的回應和合理的滿足。
即使我哭一下鬧一下,她都不會拋棄我不會傷害我的時候,孩子就要「放飛自我」了:
想哭哭想笑笑,耍個賴,使個小性兒,作一作,把積累在心中的所有不爽全都發洩一下,順便再要個親吻或抱抱,再次驗證一下你就是如此無條件的愛我。
魯尼就是這樣,每次哭完鬧完,如果看到我生氣了,他就挨過來問:「媽媽,你還愛不愛我?」哈哈,這種心理像不像戀愛中的女人?
這樣看來,孩子在你面前愛哭愛鬧愛作,倒是對你的一種讚美呢?這證明你對寶寶來說是與眾不同的,是讓他最有安全感。
最讓他依戀的人,他才會表現出這種「區別對待」。換句話說,這並不是因為你做得很差,而恰恰是因為你做得很好的證明。
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毫無顧忌的「放飛自我」,孩子才能建立生命之初最重要的安全感。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內心堅信:「我是可愛的,我是被愛的,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我相信自己的判斷。」
一旦確認他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孩子就可以盡情地去發展自己,不會再浪費精力和時間去獲得安全感。
所以,我們不必糾結,孩子黏你、鬧你這個階段不會持續太久,很快他就會找到新的發展目標了。
當然,無條件地愛孩子並不代表無條件地滿足孩子,一旦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或者做出過分的事情。
比如打人咬人亂扔東西等,我們也不能妥協,該立規矩就立規矩,該堅守原則還是要堅守原則。 毫無限制的愛只會讓孩子更沒安全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81412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