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老人家的這句話真的很對!

SnYek| 2018-01-22| 檢舉

「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句俗語出自明代醫書《萬密齋》,意思是說要確保小兒平安健康,就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暖。有不少人反對這句話,認為那是古人因生產條件低下,生活貧困而產生的自我安慰。而事實上,育兒專家是贊成這句話的!

小寶寶陽氣足,新陳代謝旺,需要的營養物質相對較多,但胃腸道的負擔也較大,日常進食量吃得過飽,就會傷食。傷食則積熱,熱則傷陰,導致體內陰陽失調,容易生病。而同樣,如果穿得過多,內熱從生,出汗變多,毛孔時時處於開放的狀態,就容易著涼感冒。

不僅僅是小寶寶,我們大人也很容易進食過多。我們現在條件好了,隨手就可以點一個外賣上門,隨便出門就可以吃到美食,很多人也會不自覺地吃多了。包括小編自己,也時常因為抵制不住美食的誘惑,肥肉蹭蹭蹭地漲。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瞭解一下積食對於小寶寶的危害。

危害一、造成寶寶腹瀉

很多新手媽媽,總有這樣的壞習慣——寶寶一哭就餵奶。雖然,有時候食物確實能讓小寶寶得到滿足,停止哭泣。但更多時候,是造成寶寶由於消化系統的不完善而產生過食性腹瀉。寶寶哭,是有很多原因的,並不總是餓。可是是受到驚嚇,也可能是沒有睡好,爸爸媽媽要稍微估算一下寶寶每日的食量,不要讓寶寶進食過多,適得其反。

危害二、造成寶寶積食

寶寶吃了過多的東西,除了通過腹瀉的方式排出體外,剩下的就只能囤積在寶寶肚子裡了。如果寶媽發現寶寶的肚子圓滾滾的,而且連續幾天都胃口不好,吃不下飯,那寶寶很可能就是積食了。而積食的危害,真的很可怕。

積食導致咳嗽。

中醫上講,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積食過久,脾胃虛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導致咳嗽不止。

積食導致發熱。

吃的食物都停滯在中焦,積滯時間長了就會化熱,熱蒸於內,孩子體溫就上去了。

積食導致便秘。

太飽傷脾脾常不足脾胃運化不及積滯腸腑積久化熱積熱蘊結腸道傳導失常大便秘結不通。

積食導致盜汗。

食滯腸胃鬱蒸化熱熱蒸津液外泄為汗。

積食導致貧血。

積食容易導致脾虛,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積食時間久了,小孩子容易血虛。

積食導致驚啼。

「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有:食滯於中氣滯不行脹滿、腹痛不眠不安。另外,還會積滯化熱內擾心脾驚啼不止

小編說

生活條件不好,我們吃不飽穿不暖。而生活條件好了,我們又容易吃太飽穿太暖。凡事過猶不及,家長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不要給自己吃得太多,也不要給寶寶吃得太多。如下七個症狀,可以幫助大家判斷是否積食:

第一、從食慾看

孩子食慾很差,一點東西都不想吃;

孩子食慾很旺盛,經常吵著餓,可是吃一點就飽了而且胃脹不消化;

孩子食慾超強,特別能吃,可是還是很瘦。

第二、看舌苔

很多家長都知道,積食的寶寶舌苔中間會變的很厚(尤其是舌頭的中間和後邊)——有的甚至會全部變厚,有的寶寶只在舌頭中間出現一個硬幣樣的黃苔而周圍沒有舌苔,這種情況雖然也有積食但往往不是單純的積食通常還伴有脾胃陰傷。此外,孩子的舌頭如果不紅潤,呈白色,也是積食的症狀。

第三、從孩子嘴裡的氣味來看

積食的寶寶通常口腔會有異味,這是因為胃氣不降導致的,敏感的家長也許會發現。這是因為,堆積在體內的食物會造成腸胃失控,食物不能較好地消化,就會發酸,產生難聞的酸腐味兒。

第四、看手掌心溫度

積食的寶寶,往往容易手心發熱,甚至出汗,而手背不熱。

第五、總喊肚子疼

有的孩子經常喊肚子疼或不舒服,並且還沒餵食時,一摸他的肚子就是脹脹的,這樣多半是積食了。

第六、從睡眠看

積食的寶寶,睡覺的時候往往喜歡趴著睡,而且多伴有夜裡睡覺不踏實的情況。此外,積食寶寶往往睡得很不安穩,孩子可能會手腳亂舞、牙關緊咬、不斷翻身等等。

第七、看眼袋

平時喜歡吃肉食的孩子,食肉過量導致肉積日久,往往下眼袋大,而且有暗紅色。這種情況下,小孩往往積滯日久已經傷了脾胃陰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80700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