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演員張艾嘉兒子遭綁架,痛哭醒悟:當一個「不累」的媽媽有多重要?

SnYek| 2018-01-12| 檢舉

有時候,我們表達愛孩子的方式太過濃烈熾熱了,這種愛,不但灼傷了孩子,也反噬了我們自己。

當我們選擇做一個「會做減法」的媽媽,不但可以將孩子培養得更獨立,也能讓自己成長得更精彩。

01

臺灣著名女演員張艾嘉,曾經像做事業一樣地當媽媽。

她的兒子叫奧斯卡。

奧斯卡是電影的最高獎項,可見她對兒子的期望有多高。

張艾嘉理想中的兒子,是一個擁有貴族氣質的全能天才,為此,她從小像教科書一樣培養著奧斯卡,衣食住行處處留意,因為經濟條件十分寬裕,一直給予奧斯卡最好的教育。

而丈夫王靖雄認為張艾嘉做得太多,評價她:「不像在養兒子,更像在組裝電腦,把所有最先進最頂級的軟體全部塞進去,卻不知硬碟本身能否容納。」

張艾嘉一家

奧斯卡很爭氣。

他4歲時,能說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語,並能熟練地彈鋼琴、拉小提琴;5歲時,可以在攝像機前講臺詞,介紹自己,而且言行舉止優雅有風度,被人稱為「小天才。」

但是,奧斯卡10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他被綁架了。

6天6夜,張艾嘉沒有合過眼,戰戰兢兢地度過了144個小時。

當她與警方一起趕到綁架現場看到了兒子,還有綁匪準備的香燭和冥幣時,張艾嘉終於沒有忍住,抱著兒子嚎啕大哭。

來源:《證人》

奧斯卡終於撿回了一條命,但是,卻好像丟了魂。

他不再是之前的奧斯卡,完全封鎖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繫,並整天關閉自己,只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

張艾嘉痛心不已,但是她不再像過去一樣。經歷了生離死別後,她已經不再希望自己的兒子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舉世矚目的天才,只求他平安健康就好。

她給兒子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再也不像從前,面面俱到地讓他學各種東西。她甚至讓他休學,帶他去旅行,看外面的世界。

 

來源:《春天不是讀書天》

有一次旅行途中,在沙漠裡,母子倆共騎一頭駱駝的時候,奧斯卡輕聲對張艾嘉說,「媽媽,謝謝。」

張艾嘉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我曾為他做那麼多,學那麼多,都學得那麼好,他沒有對我說過謝謝。但是我和他一起在駱駝上,什麼也沒有做什麼也沒有說的時候,他對我說了謝謝。」

經過兒子綁架事件及兒子長達3年的自閉,她終於意識到為人父母的局限。

為人父母,不是凡事都要替孩子做好,也不是把自己的夢都放到孩子身上去讓他實現,而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自己的生命中分離出來。

即使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但唯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

來源:《結婚禮服》

02

龍應台也在書中反思過自己與兒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那一次,龍應台與一大幫朋友們去海邊玩,大家坐在咖啡座看海。過了一陣兒,一位媽媽問自己讀大學的女兒,「要不要上廁所?」

女兒跟著媽媽去了。這時,龍應台也想去,起身時也問自己十幾歲的孩子菲力浦同樣的問題,得到孩子的反問:「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需要媽媽來問?」並由此引發孩子一系列有條有理的詰問。

龍應台啞然失笑,想起這也不是自己第一次被兒子反抗。還有一次,她知道兒子要到上海做暑期實習,便興高采烈地研究在上海的行程安排,想像著自己能帶孩子去認識中國,母子三人快樂地度過這一個月的美好時光。

但孩子知道她的計畫後,便毫不猶豫地駁斥了母親的提議:「我不要你牽著我的手去認識中國,我要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來源:《單親度假村》

我看書看到這裡的時候,就想起了我表妹小雯的兒子齊齊。

齊齊3歲的時候,還不會說話。做媽媽的小雯為此操碎了心,她帶齊齊去醫院做過相關檢查,但無論聽力、還是聲帶甚至是智力檢查,齊齊一切正常。

他好像只是不願意說話,沒有表達的慾望。

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直到有一天,小雯生病了。因為怕自己傳染給齊齊,她忍痛讓妹夫把齊齊送去了鄉下的婆婆家。

齊齊剛離開的頭幾天,從未與兒子分離過的小雯都難以入眠,一想起兒子就淚目不已。但是,出乎小雯意料的是,齊齊在奶奶家待了一個多星期,奇跡就發生了——曾經不願開口的齊齊居然說話了。

他從奶奶家給小雯打來電話,言辭清晰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媽媽,我想你!快來接我!」

聽到兒子稚嫩的童聲,小雯激動得哭了。但她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她全職照顧了齊齊三年,精心養育,齊齊從不說話。而齊齊奶奶要幹農活,既沒時間陪伴,又不懂教育,為什麼齊齊去了奶奶家一個星期就會說話了?

03

其實,小雯問我的時候我並不意外,我見過小雯和齊齊相處的情形。

如果齊齊在玩耍,小雯就會一直在旁邊問:

「兒子你熱嗎?要不要脫件衣服?」

「玩了這麼久了,渴了吧。快來喝點熱水。」

「我的寶貝,尿尿時間到了哦……」

雖然我們曾善意地提醒過小雯,但是卻沒有多少改善。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小雯都考慮到了,齊齊只需要點頭或搖頭即可。他想要表達的慾望,早在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中被抹殺了。

心理學上,齊齊的這種病因叫「習得性無助」。

來源:《虎媽貓爸》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他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

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賽裡格曼就先把籠門打開,但是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後來,這個結果也被驗證在人類的心理學當中。過度管教、過度溺愛的家庭都會提升孩子「習得性無助」的幾率。

因為孩子習慣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而且,如果所有的決定都由家長代勞,那麼,年幼的孩子就不會有自己做主和表達的慾望,而年長一點的孩子則會感覺不到被信任、被尊重,還會時常感到挫敗,會有一種「我怎麼做都是錯」的感覺。

很多時候,孩子一方面會認同家長,成為一個苛刻、挑剔的人;另一方面,他又什麼都不敢承擔,害怕被否定而不敢發聲做決定。

就像王菲的歌裡唱的一樣,「害怕悲劇重演,我的命中,越是美麗的東西越不可碰。」

來源:《社交網路》

04

很多人說,做媽媽很累,做中國的媽媽更累。

女人都有一個困惑,到底為別人活還是為自己活。別人也包括孩子,為孩子活也是為別人活。你如果想不明白這一點,你就一定會很累。孩子從來不需要教育,魚永遠都是被喂死的,花永遠是被澆死的,孩子永遠是被親死的。

不存在親子教育,而應是「遠子教育」。

你離孩子遠點,孩子就好了,你離孩子太近,孩子就「死」了。我認識幾個老外朋友,別人都很奇怪中國的媽媽怎麼這麼累,後來我才明白,是因為女人有太多的舊的思維被束縛。

有時候,我們表達愛孩子的方式太過濃烈熾熱了,這種愛,不但灼傷了孩子,也反噬了我們自己。

當我們選擇做一個「會做減法」的媽媽,不但可以將孩子培養得更獨立,也能讓自己成長得更精彩。

我也曾經是這樣一個勞累並困頓的媽媽,但是,經過無數次的實踐證明,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尤其是育兒時,必須適時做減法。

·學會適時偷懶、裝傻

剛帶孩子的時候,恨不得什麼都給他做好。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了,比起「代替孩子去做」,媽媽更應該學會「判斷」。判斷哪些是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哪些事情媽媽可以「偷懶」。即使孩子遇到了問題,也要裝傻,讓他自己去解決,從而獲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經常會在探索中做出很多破壞性的行為,我家的牆紙就經常被孩子畫得亂七八糟,但是我也懶得去制止。「懶媽媽」認為,牆紙可以重新貼,而孩子的創意可能轉瞬即逝。

所以,我們要學著去做一個會偷懶的媽媽,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探索,寬容破壞。

·堅持追求自我

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先培養好自己。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因為,身教的力量往往比言傳的力量更大。

·儘早地目送孩子

記得剛送孩子上幼稚園,他哭著說「媽媽,我不要進去」,我也心如刀割,甚至在心裡不斷懷疑自己的決定,想再給他一些適應的時間,讓他晚點入園。

但是,一想到龍應台所說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就釋懷了。

沒有離不開父母的孩子,只有離不開孩子的父母。

而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你教育著孩子,也讓孩子「教育」你。你讓他學會獨立,也從他身上學會讓自己獨立。

來源:《結婚禮服》

愛,並不是給予的時候最令人感動,而是感受到愛的時候才動人。

只有距離適中、溫柔而不勇猛的愛,孩子才能接受,才能感受愛與被愛的幸福,並建立起他內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只有感覺到被愛的孩子,才能成長為有愛的能力的人。願你成為目送的母親,他告訴你不必追,但一回頭,看到你一直都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7927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