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有這樣的經歷:明明有很長時間去做一件事,卻非要拖到最後著急去完成。
其實,拖延症是現代社會人類身上一種非常常見的「病症」,很多人從小就有拖延的毛病,幼時起床時拖拖拉拉,吃個飯磨磨蹭蹭,就連出門玩都要慢別人半拍,但是家長們總是以「孩子還小,長大就好」的心態來對待。
成年後,拖延的習慣當然難以改掉,甚至越來越嚴重,沒有時間概念,做事情無計劃性,習慣性拖延,誤事誤人誤己。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拖拉是細心穩重的表現,拖拉的孩子是有點從容不迫的氣概,但和穩重卻完全是兩種概念。
嚴格來說,拖延症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生活的病態。
告別拖延症要從娃娃抓起,想要孩子遠離拖延症,還需對症下藥,我們可以先從孩子產生拖延症的根源找起。
拖延症產生原因
1.先天形成
拖延症是格不好的習慣,但有些孩子的確是「身不由己」。孩子主管計劃、控制、注意力和執行有關的腦區——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域的功能受損或不活躍時,注意力和協調能力會受到影響,反應慢半拍,自然在別人眼裡就是一副拖拖拉拉的樣子了。
再者,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是這樣的。
當面對一項任務時,屈從眼前誘惑代表本能的邊緣系統和專注於長遠計劃代表理智的前額皮層開始爭鬥,很少有人的前額皮層能夠打敗大腦的邊緣系統,大腦的本能是讓你去做些能讓多巴胺分泌得更多的事。例如:孩子要去做功課,卻先去看了會電視。
於是,拖延就產生了。
2.後天養成
孩子拖延症的形成和自身所處的環境是分不開,孩子因為生理的原因表現出了拖延症,如果父母置之不理,孩子的拖延症會愈演愈烈;如果父母過度處理,不停抱怨著「你太慢了」、「整天拖拖拉拉」這類的話,孩子又可能產生厭煩逆反心理,遵從了語言暗示,完全走上了拖延之路。
父母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更是引發孩子拖延的終極殺手。逼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孩子不敢不從,但是可以磨蹭;父母要求嚴格,孩子害怕做錯,也會一拖再拖;父母事無巨細,包辦孩子一切,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在《孩子的人格教育》一書中有一句話「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孩子習慣了依賴父母,事情都拖到等父母來做……
在這個過程中,「拖沓」是孩子保護自己的武器,也是在肆意揮霍著父母的愛。
除此之外,孩子如果休息不好,注意力下降,也有可能引發拖延症。
消滅孩子的拖延症
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在幼兒園做了一個經典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孩子們完成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任務,孩子們能得到一塊棉花糖或是巧克力的獎勵。
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直接吃掉一塊,另一種是等待一段時間通常為15分鐘,能夠得到兩塊。十四年後,研究員做了跟蹤調查,發現等待時間長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由此,屈從眼前誘惑是人的天性,從小能拒絕誘惑的人長大後通常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讓孩子擺脫拖延症刻不容緩。至於給孩子的良好的教育環境,那就要各位家長把握生活的點點滴滴了,具體可從參考以下幾個小建議。
1.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做事要有計劃性
孩子拖拉是因為不知道時間的價值,磨磨蹭蹭浪費時間也不覺得可惜,做起事來沒有計劃,想起什麼做什麼,也不規定何時完成。這時候,應該給孩子要做的事列個計劃,並且要儘量遵守,提高孩子的效率,同時他明白如果能儘快做好一件事那麼他就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別的事,進而懂得時間的可貴之處。
2.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父母不要給孩子過多依賴,若是想讓孩子飛翔,必然要給他自由的翅膀。孩子自己的事讓他自己拿主意,自己決定自己該做什麼,由自己拖延造成的後果也讓孩子自行承擔。長此以往,孩子自然會知道其中的壞處,也就不敢再拖延了。
3.改變說話方式
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不要總說孩子「慢吞吞」、「拖拉」,要對孩子說「比比我們誰快?」、「今天要比昨天快!」給孩子積極的暗示,用適當鼓勵的話語去激勵孩子,孩子才能養成不拖拉的好習慣。
4.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童年應該是歡樂,有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期待太高,給孩子報興趣班,讓孩子學這學那,對孩子要求嚴格。孩子壓力大,感到痛苦,會想逃避這一切,用拖拉來獲得片刻的歡樂,漸漸也就養成了拖延的毛病。
5.注意孩子的飲食和睡眠時間
孩子飲食營養充足,身體好,每天早睡早起,自然精神十足,做什麼都充滿勁頭。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