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件讓人又愛又恨的事——運動時大汗淋漓讓人爽快,緊張時全身冒汗讓人尷尬,發燒時汗流浹背讓人虛弱……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反應,也是維持體溫恆定的重要環節,有時甚至是一些疾病的徵兆。
出多少汗算正常?出汗與健康存在多大關係?出汗過多的人如何調理身體?近日,《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並結合國外多項研究為你一一解答。
*8種異常出汗要當心
夏天出汗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但異常出汗不能忽視。
美國《預防》雜誌刊文指出,以下8種異常出汗很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徵兆。
1.腋下出的是「壓力汗」。
該研究發現,當人承受巨大壓力時,腋下等部位的大汗腺就會促使汗水產生。
這種汗水含有脂肪和蛋白質,混合面板上的細菌後,更容易產生汗臭味。
當你感到壓力大、焦慮煩躁而出汗時,不妨深呼吸,喝點水,吃點水果,幫助緩解身體里的壓力。
2.頭暈眼花出大汗可能是中暑。
如果你在高溫下大量出汗,到陰涼處止汗後,馬上覺得眼前發花、頭暈目眩,很可能是中暑了。此時應馬上補水、休息,如症狀無法得到迅速緩解,就需緊急送醫。
作為預防,應減少在上午10時到下午3時的高溫時段外出;外出時戴遮陽帽、打遮陽傘,注意補水;儘量清淡飲食,
常喝綠豆湯,利於清熱解暑。
3.出「咸汗」表明運動飲水不足。
運動過程中汗水滴入眼睛是否感覺灼熱刺痛?汗水乾了之後,臉上是否留下白色印跡?這些都是「咸汗」(汗水鹽分偏高)所致。平時喝水較多,且低鹽飲食的人,一旦在運動過程中喝水不足,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因此,運動前和運動間歇千萬別忘了及時補充水分。
4.汗有魚腥味也許吃錯了食物。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資料表明,汗水發出魚腥味可能是身體無法分解雞蛋、豆類和魚類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的「三甲胺」。
該物質會通過汗液、尿液和呼吸產生腐魚或臭蛋等難聞氣味。這類人一方面應去醫院治療,另一方面應儘量避免吃此類食物。
5.頸後大汗淋漓當心低血糖。
由於糖尿病或者劇烈運動等原因導致血糖低於70毫克/分升時,就會出現低血糖症狀,會出現大汗淋漓、發冷或面板濕冷,特別是脖頸後及髮際線部位。同時可能伴有心跳加快、噁心、頭暈等症狀。
低血糖發作時,應待在陰涼處,吃些餅乾、水果、巧克力,或喝杯糖水。如症狀沒有改善,需及時送醫。
6.眼球突出伴怕熱多汗留神甲亢。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特徵之一,此外還表現為身體消瘦、大便次數增多等,嚴重時眼球出現突出。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時就醫,對症治療。
7.滿頭大汗伴四肢發涼可能是心臟病。
如果莫名出現滿頭大汗,甚至渾身濕透,臉色發白,四肢發涼,並伴有心前區絞痛、肩膀放射性疼痛,應馬上懷疑心膠痛、心肌梗等心臟病發作的可能。
心臟病患者應隨身帶急救藥,一旦發作,最好平躺休息,並把衣領扣子解開,情況嚴重時馬上撥打急救電話。
8.孕期多汗常伴噁心、嘔吐。
美國研究認為,激素分泌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到大腦的恆溫功能,讓它錯誤地認為人體過熱了,需要通過出汗來冷卻。
女性在懷孕早期容易出汗多,往往伴隨噁心、嘔吐反應,此時應根據醫囑適當調理;更年期女性多汗,常伴有性格情緒變化及體重變化,飲食上應適量吃些富含大豆異黃酮(植物雌激素)的豆類製品,利於緩解潮熱。
*夏天出了汗別著急擦
高溫條件下,汗腺分泌出大量汗液,其蒸發時會帶走熱量,起到散熱降溫的作用。人體每蒸發1毫升的汗液,就可帶走0.58千卡的熱量。
如果出汗後立即擦掉,就不能發揮其蒸發散熱的作用;同時由於熱量沒有散發,汗腺還會繼續分泌汗液,導致體內的鹽分、維生素等大量消耗,對健康不利。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出汗後立即進空調房,或所處環境溫度變化大,導致體溫驟降,就應立刻把汗擦掉,同時還要避開冷風直吹,以免汗腺閉塞。
最好用干毛巾擦,此時面板毛孔及毛細血管可迅速張開,有利於熱量更好地散發出來,人體反而會涼爽舒適。
*夏天出汗多,吃點酸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夏季出汗多,易損失津液,適當吃酸味水果,如番茄、葡萄、檸檬、獼猴桃等,可起到斂汗生津的作用。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講,出汗時會損失較多的維生素c和鉀。水果是鉀的好來源,而口感酸的水果所含的維生素c往往比較多。
此外,人體排汗會損失大量蛋白質,因此出汗多的人最好每天喝杯牛奶或酸奶,吃些清爽烹調的瘦肉和魚。
最後,容易出汗也可能是體內濕氣重造成的,在飲食上應多吃些冬瓜、西瓜、赤小豆、綠豆、薏仁等有利濕作用的食物。
*人體有3個「止汗穴」
因疾病而造成多汗的人在內科治療的基礎上,可以輔助按摩下面3個穴位,有助於止汗。平常汗多的人,也可照此按摩,防止過度出汗。
1.合谷穴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達到使汗腺收縮的效果。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2.復溜穴
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2指寬處,按揉復溜穴能幫助身體水分代謝正常。合谷穴和復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檔」。
合谷穴要重點揉,復溜穴要輕揉。出汗過多時,可先按揉合谷穴2分鐘,以感覺明顯酸痛為度,再輕揉復溜穴2分鐘。
3.足三里
位於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按足三里能提高機體防病的能力,非常適合常年身體虛弱、汗出過多的人。
按揉時拇指面著力於足三里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每天可按摩2次至3次,每次5分鐘。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