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後你追逐的安全感真的安全嗎?
安全感,是一個讀出來有溫度的詞,人們似乎總是如磁石般身不由己地奔向它。也許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朋友:明明嘴上各種擇偶條件,但最終選了一個完全不達標甚至是得分負數的配偶。閨蜜基友們就百般不解,追問之下,就問出來一句:TA讓我有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個讀出來有溫度的詞,人們似乎總是如磁石般身不由己地奔向它。也許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朋友:明明嘴上各種擇偶條件,但最終選了一個完全不達標甚至是得分負數的配偶。閨蜜基友們就百般不解,追問之下,就問出來一句:TA讓我有安全感。
短短一句,卻是特別有畫面感,讓人信服。是啊,誰人沒有所謂安全感的體驗呢?既然都說到這份上了,看來再逼問也無濟於事,因為也許連你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就愛上這個醜疙瘩了。
但有一點我們明白了,那就是安全感能夠以一種令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兩個看起來完全不搭調的人配對起來,粘合劑是:我在與TA的關係中感到安全。
但是,」感到安全「是真的安全嗎?你追逐的安全感真的安全嗎?
我們再往下談。

前不久的奧斯卡金像獎讓《房間Room》這部電影備受矚目,提名最佳影片,並讓女主角布麗·拉爾森拿了影后。我當然是在向大家推薦這部電影,但本文之所以談到這部電影,是因為有個部分特別令我印象深刻。
電影講述了一個女孩遭鄰居所騙,被囚禁在一個上了電子密碼鎖的小房間里當了7年性奴,並在被囚禁的第二年懷孕,生下了一個男孩……
男孩在那個狹窄的房間裡生長了5年,他認為」房間「就是整個世界,他熟悉」房間「的角角落落,5歲生日那天清晨起床,他跟家具和擺設們道早安:「早上好,毯子;早上好,衣櫃;早上好,電視;早上好,水槽;早上好,馬桶……」
男孩很崇拜那個老尼克,認為老尼克可以用魔法變出任何男孩和母親需要的東西。哦,對了,這個老尼克就是囚禁了他母親7年的那個混蛋。也是他的父親。
男孩5歲生日剛過沒多久,母親就開始告訴男孩,在這個」房間「之外,有一個更大的世界,電視裡邊播映的東西都是真實存在的。男孩一開始完全無法相信,說母親是騙子。
而母親之所以現在才告知真相,是因為她想將男孩偽裝成流感發熱死亡,再利用老尼克的內疚讓男孩得以離開「房間」,去外界尋求幫助。
男孩聽說自己要離開「房間」,太害怕了,哭著懇求母親,說我還太小了,等我6歲再做。
母親的計劃成功了。獲救的隔天,躺在醫院敞亮病房裡的男孩瑟瑟發抖,詢問母親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房間」……
這就是我們某些人口中溫暖的安全感。
「房間」是囚禁之所,男孩和母親身處其中,生殺予奪完全聽憑老尼克的心情,哪裡有一點安全可言?但對成長於此的男孩來說,天底下最有安全感的地方不是別處,正是這個滿是屈辱的不足10平米的「房間」。
我們某些人所謂的安全感不比男孩的安全感高級多少。
某些人所說的「安全感」可能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在臨床實踐中,一些捲入虐待和控制關係的一些人,在結束受虐關係時往往困難重重,ta們往往語出驚人:「我知道他打了我,但是我仍愛著他」,「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我希望他能回到我身邊,我想念他」,又或者是「很沒道理的是,他有了新女友,他也在虐待她,但我竟然有點嫉妒他的新女友」。
也許你們也目睹不少這樣的事情:某個朋友剛從一個受虐關係裡爬出來,轉頭又跳入了另一段受虐關係,或者乾脆就是在一個受虐關係裡死磕。
如果你有個警察朋友,你也許對下邊的事例不陌生:老婆半夜報警說老公暴打她,有經驗的民警通常就是警告加安撫,不會真正立案;但碰到新手民警,看著烏青一片、不停哭叫的女人,往往就義憤填膺,就要懲治施暴的男人,但真要刑事拘留了,這個剛賭咒要她男人死的女人,卻調轉槍頭,開始罵民警抓她男人,說她男人沒家暴他,甚至還去打民警……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看似沒道理的事情?人類不是趨利避害的生物嗎?
如果你是一個嬰兒或是幼兒,你是沒辦法離開父母獨立生存的。如果你運氣不太好,碰上一對施虐的父母,他們可能會在身體或者精神上虐待你,你稍一反抗,他們可能打罵得更兇,或揚言要拋棄你。

如果你被拋棄,那是要死掉的,這個不一定是事實,但孩子通常會認為自己要是被父母拋棄就會死掉,幻想有時候就是現實。
相比起被父母拋棄而死掉,你會馬上承認,跟父母發展出一套施虐受虐的關係確實是極有安全感的事情——至少衣食不缺,生死無憂,病痛雖然有時被嫌棄,但還是給治的。事實上蠻多父母也常標榜自己這一點:看,我對孩子還是盡心盡力的。
這也算是求生的本能,只有幫父母多承擔一點,多照顧一下他們的情緒,幫他們宣洩宣洩戾氣,才能證明自己是有用的。
很快你就知道如何以一個受虐者的角色去控制這段關係,保有這段關係,就能生存,這是最大的安全感。
這種成長經歷和「生存哲學」會進入潛意識,伴隨你終生。
別人的安全感是天賦人權,是午後被母親環抱著溫柔的呢喃,或者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安全感,因為不缺嘛,壓根兒字典裡就沒這個詞。
而你的安全感是施虐受虐的關係——你曾拚命學會如何控制這段關係,藉此活了下來。
在人質綁架案件中,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屢見不鮮,連警方的談判專家都習以為常。甚至來說,在人質案件中,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是被鼓勵的,因為這大大的增加了人質的生還機會,他們確實通過這個綜合徵與綁匪建立了關係。而麻煩的是,當警方解救行動展開時,這些人質會變得非常不合作,拒絕警方的營救。
必須承認的是,即使這是施虐受虐的關係,在年幼時或在人生的某個特定階段,確實曾真真切切地保護過我們。只是時過境遷,我們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弱小的存在了,我們能給予自己足夠的安全,可以不用再尋求建立過去的關係模式來獲得安全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0/node12244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