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史無前例的美國華人參政年!
在剛剛結束的美國大選中,出現了許多華裔面孔。全美各地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華裔參選人士,從聯邦議員,州長、副州長,州參議員、州眾議員,到郡長官、郡議員,以及市長、副巿長、市議員及學區委員等。
除了三名聯邦眾議員:加州的趙美心(Judy Chu)、劉雲平(Ted Liue)和紐約州的孟昭文(Grace Meng)都以超過60%的高票成功連任之外,無腿女英雄譚美(Tammy Duckworth)將站上國會山,成為第一個華裔女性參議員。
第一個華裔女參議員、無腿女英雄譚美
華人普遍參與政治,是提升族裔形象和進入國家治理層面的積極表現。華裔代表也從傳統的民主黨人居多,開始朝共和黨人陣地拓展,其中年齡最小的僅有21歲。華裔參政年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積累了經驗,也暴露出值得反思的問題。
夯實選民基礎,伊州選出首個華裔眾議員
第二代華裔馬靜儀博士(Theresa Mah)成功當選伊利諾州第一個華裔眾議員。而她的勝出,不僅源於自幼的家庭教育——來自中國廣東的父親曾是舊金山華裔社區僑領,全心投入社區服務的精神,讓她從小耳濡目染、堅持服務社會公共事務,更是源自整個芝加哥華埠社團「十年磨一劍」,夯實選民基礎——選區規劃、公民教育。
「馬靜儀出來,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長年的積累。」著名僑領、華埠更好團結聯盟主席陳增華先生介紹說,首先是選區規劃。
近三十年來,芝加哥華埠地區的華人不斷增長,在1990年至2010年之間翻了一倍,達到2.7萬人,突破了地域界限。而華人在選區分布上被劃分在了4個選區,選民分散,力量薄弱,很難推選出華裔候選人。
2011年,在陳增華先生帶領下的華埠更好團結聯盟(Coalition for a Better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CBCAC),認真研究每十年進行的一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依據聯邦投票法案中有關保護少數族裔的條款,提出了2011年伊州投票法案,成功進行了選區重劃,將華埠地區95%的華人劃入州參議院第一選區和州眾議院第二選區。集中力量辦大事,才有了華裔參選的區域基礎。
其次,是堅持不懈的公民教育、選民登記。陳增華先生曾擔任華商會會長、亞裔聯盟主席,他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進行選民教育和登記服務。擔任華埠更好團結聯盟主席之後,他十分注重發動中學生、年輕人參加選民登記志願服務,通過選舉講座、敲門、打電話等,推動選民登記,帶動中學生這些未來的選民參與公民教育的實踐。2002年,在陳增華先生倡導下,中文成為選民登記投票的法定文字之一,極大地調動了華人參與投票的積極性。2008年,有1600名新選民登記投票;之後每兩年都有上千新選民登記。近十年間,選民登記翻了三倍以上,打造有力量的華人票倉。
伊利諾州為馬靜儀助選
第三,是培養助推優秀候選人。馬靜儀曾是華埠更好團結聯盟的雇員之一,受到陳增華先生的培養和舉薦,她成為伊利諾州州長前州長奎恩(Pat Quinn)的高級政策顧問。身為華裔,和亞裔美國人歷史及其他少數族裔研究領域的教授,馬靜儀親眼看到華人的勤奮努力、注重教育、守法守分,而又向來是「沉默一族」,她說,「作為華人移民的後代,我深深理解第二選區內工薪階層需求與呼聲。我的經歷與家庭背景激勵我努力奮鬥,從政策的層面去改善居民生活。積極參政、努力發聲才是保障華人權益的最佳途徑。」
馬靜儀初選遇到的西裔對手,他的父親是很有勢力的老牌議員,計劃退休後讓兒子接任議員。而馬靜儀的華人選區,經過十年的積累,凝聚了很有力量的華人選民,他們積極參與助陣,數百名義工組織拉票集會、敲門、打電話、見面會等助選活動。終於,馬靜儀以高票勝出初選,一路無敵拿下眾議員席位,成為伊利諾州第一個華裔眾議員。
「選出我們的華裔議員是一大進步,但這還不是全部,公民教育、社區倡議、與政策制定者溝通以及社區動員,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公民的成熟度,實現我們的使命。」陳增華說,正在推進的「華埠遠見計劃」,就有一系列華埠社區的學校、交通、基建等公共建設項目,切實為選民辦實事、謀福利。
華人參政的豐收年、婦女年
「今年是華人參政婦女年。」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薛海培先生說,從去年第一個宣布參選國會眾議員的李林笛(Lindi Li),到波士頓市議會的議長吳弭(Michelle Wu),從伊州第一個華裔眾議員馬靜儀(Theresa Mah),到猶他州第一個華裔眾議員關玉嬚(Karen Kwan),再到第一個華裔女參議員譚美(Tammy Duckworth),這些都是了不起的女中豪傑。
猶他州華裔選民為關玉嬚助選
「今年也是華人參政的豐收年、婦女年!」薛海培先生曆數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數量和層次上有很大突破。宣布競選國會參議員的有兩個,競選國會眾議員的有八個,競選連任國會議員的有三個。不僅數量增加,而且參選的層次也提高很大。
二是華人助選的支持力度增大。例如,加州的吉曉玉競選國會眾議員,通過全美各地有系統有組織的助選,讓很多人認識了這位華人的女兒,儘管她所在的選區有所不利、資金相對匱乏,但依然贏得了很多華裔乃至其他族裔的熱情支持和捐助;賓州的李林笛也是競選國會眾議員,她作為最年輕的國會參選人,以積極的參與精神在華人社區掀起了「林笛小旋風」,得到了來自全國的40多萬美元捐助,她為更多年輕華人挺身而出參與社會公務,作出了一個啟蒙的示範。
三是華人參選地域逐步拓展。除了傳統的東西海岸,加州、紐約州等華人聚居地,其他非傳統州,如北卡、猶他、德克薩斯、華盛頓等20多個州都有華人參選,涵蓋從學區校委會到國會等多個層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華人占比僅為1%的猶他州出現了三名華人參選州議會層次的競選人。這表明華人參選的區域形成了逐漸蔓延的趨勢。
四是華人參選不再局限於某一政黨,從過去的民主黨陣營,開始拓展到共和黨陣地。
2016年9月9日,在美國首屆華人大會上,微信掃碼加朋友圈的場面隨處可見。圖為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薛海培先生(右一)與參會者加微信
華人參政的成熟度有待提高
今年的確有很多可圈可點的成果。這說明更多華人,特別是新移民更為關注美國的公共生活,把這裡當做自己的家,政治參與度不斷高漲。」薛海培先生話鋒一轉,指出了今年所暴露出的突出問題——不成熟、非理性,華人參政的道路還很遠。
薛海培先生舉例說,這從各個微信群里的爭論就能看出來,相互攻擊、惡鬥、謾罵,就像貼大字報一樣,只不過是改在微信裡面刷屏張貼。這些不理性、片面的爭鬥都是非理性的宣洩,與現代文明按照規則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相距甚遠,甚至連基本的文明禮貌都沒有。
「即便表達的是正確的觀點,卻用錯誤的行為表達出來,也是做不好、走不遠。本來作為少數族裔的華裔,就在這樣的氛圍中被撕裂,真是經不起這樣慘痛的代價!」薛海培先生認為,這不但矮化華人社會公眾形象,而且還影響華人的職業前景,對下一代也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有人說,「話糙理不糙」,還為自己的不文明找理由,而在美國,「話糙理就糙」,因為你沒有按照公共議事的規則做事。
「我們曾聽到說美國職場有『玻璃天花板』,的確是有;但如果不虛心學習,還是這樣一種惡鬥,『玻璃天花板』就是自己裝上去的,還有什麼資格抱怨不公?」薛海培提出了華人參政的兩點反思:首先要解決反思自身不足,要勇於意識到和承認自己的差距,有些人公民教育都不足;其次,要儘量以開放的態度,學習公共事務參與的議事規則和文明禮儀,學會尊重和寬容,向身邊比自己早來一些年的老中們學習,特別是向早來很多年、走在參政前列的港台人學習,提高參政的成熟度,才有參政的真正價值。
愛荷華州華人協會主席燕曉哲先生(中)帶來學生旁聽州長例會,體驗政府公共管理服務
「今年華人參政的程度是最高的。」著名社會活動家、愛荷華州華人協會主席燕曉哲先生回憶多年前,應歐巴馬總統邀請參加白宮酒宴,當他環顧所有嘉賓,發現只有兩張華人面孔,「當時我感到很痛心;而現在,我看到了可喜的好兆頭。」
他進而提出對華人參政希望,「要儘量全面和清醒地認識美國社會,否則就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在他看來,如果盲從「社會精英」,甚至「脫亞入美」把自己當精英,高高在上忽視弱勢群體,缺乏基本的人文情懷,這樣的參政只能是空中樓閣。
他認為,華人未來參政尤其需要接地氣、從基層做起、從身邊做起,到做校區委員會義工,當非盈利組織的義工,做市議會議員等等,不斷積累基層的實際經驗和人脈資源,把參政基礎做紮實。
他由此提出華人參政的「三個二」建議:做2小時義工、捐2美元、帶兩個人去投票。如果每個華人選民都能這樣做,就能逐漸提高社會公共事務參與的能力,形成參政的良好氛圍,孕育出一批有資格的優秀參選人,為華人權益發聲。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