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科學家探索宇宙的秘密,並不是在於宇宙存在數之不盡的寶藏,主要是為了以後的子孫後代,尋求能夠應對未來的行星等撞擊地球的方法。相信人類之所會那麼的幸運,沒有遭到大自然的毀滅,一大半源於對生存空間的探索,一小半源於人類自身的發展。
說到毀滅,不得不提到宇宙撞擊。早在6500萬年前,據科學家表述,上億萬年前恐龍的毀滅主要是由於一顆直徑長達10千米的行星或是其他行星撞擊導致的。雖然人類沒有遭遇恐龍的經歷,人類僅花費百萬年時間就創造了奇蹟,卻也經歷漫長的歲月。更令人擔心的還不是這個,因為科學家說,人類到2200年可能將逃脫不掉滅世的預言。
而有人說人類滅世一部分原因是核武器、生化武器等的產生,在1961年蘇聯研究氫彈之時實驗的威力5000萬噸能量,威力難以想像。不過也有人說宇宙行星撞擊所產生的大爆炸威力要比生化武器大的多。這樣輕率得出結論是不是有點草率了!
科學家在考察以往的資料分析,整個宇宙將會以每50萬年時間作為更新,形成天體隕石的撞擊。雖然現在的科學技術到到一定的高潮,但是研究天體的小行星隕落的成分和構成還是差強人意的。但是這種靠幾克樣本來推斷整個小行星結構的方法的準確性很令人懷疑。
就20世紀初,天體隕石撞擊地球事件來看,人類對宇宙的研究是九牛一毛,雖然脫落的隕石不足50米,但是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發現率還不足1%。例如,如果人類發射某個大物體撞擊土塊狀小行星,它會分裂成碎塊,但是每個碎塊還是會向地球飛來。發射一大批小物體,以分散的撞擊力推動小行星是個更好的辦法。事實上,就改變軌道而言,大批小物體推動土塊狀小行星的效果比單個大物體撞擊土塊狀小行星的效果好100倍。
在進行實驗操作的時候,科學家將模擬的行星放在特定條件下測試,這裡的特定環境條件:主要是模擬小行星的重量、空氣飽和度、溫差及小行星表面材質。
如果人類能超前發現存在的那些隱形不穩定行星,並能採取及時的措施,相信人類可繁衍生息的生存時限會延長。不過,想到這裡不得不為未來宇宙的演化擔憂,假如人類沒有發現存在的隱形危險怎麼辦?假如人類發現了危險卻沒有及時做出相應的措施又該如何。。。。。等等。這些問題想想都心亂如麻,不覺明厲,說不定哪天就人間蒸發,不復存在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7088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