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參考消息網9月18日報道美媒稱,今年春天,美國華人的微信群里開始流傳一條消息「首屆美國華人大會」將於9月8日至10日在華盛頓舉行。據不完全統計,在美華人組織大大小小超過6000個,「美國華人大會」和主辦方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UCA)是一個全新的名字,人們不禁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大會呢?
據美國之音電台網站9月13日報道,9月8日到10日,「首屆美國華人大會」在首都華盛頓特區如期舉行。會議邀請到諸多華人名流、政府官員和機構學者,也有許多熱心公共事務的華人前來參加。有全美200多名華人在此相聚一堂,就華人平權、代際溝通、形象轉型、領袖培養等諸多話題進行探討。
報道稱,華人社會活動家薛海培是大會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他認為,華裔在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方面,進步空間很大,可供學習的榜樣不少。
他說:「猶太人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就是每一個猶太人都是捐款的,都是註冊的,都去投票,都參與當地國會、本城市的議政參政問題。我們華人離這個要差多遠?」
曾被美國司法部以間諜罪指控的華裔學者郗小星和陳霞芬在會議上就有關華人維權的議題發言。郗小星說,過去一年的蒙冤經歷讓他開始關心華人社區的權益。他說:「我們不能只做科研,滿足於當工程師。我們應該參與民主。儘管提到這段經歷讓我痛苦,但我有責任講述這段經歷。」
報道稱,而在幾個月前,微信上流傳的一篇文章曾讓人對這次大會持懷疑態度。
文章原載於網絡刊物「美國華人之聲」。作者記錄他對UCA這一組織的調查過程,對這次大會多大程度上代表美國華人有一些質疑。
大會的開幕演講嘉賓趙美心、劉雲平、孟昭文等都是民主黨籍議員。來到現場的特朗普支持者戴睿說:「據我們了解,你們請到的嘉賓全部是民主黨的人,我說那你們為什麼把自己稱作一個華人大會?你們是一個民主黨大會。」
薛海培本人也具有較多的民主黨背景。他解釋說:「在5位議員講完了以後,我專門補充了一段話。我說現在亞裔沒有共和黨的議員,我希望在座的,如果你是共和黨或者獨立選民,能夠幫助選出自己的亞裔的國會共和黨議員。那很好,我希望你們能做到。實際情況是,亞裔沒有共和黨議員。所以這不是說我願意和民主黨來往,這是最簡單的一個事實。」
這段插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美華人的現狀:背景多樣,立場複雜,難以達成一致。在團結華人的過程中,政黨立場算是一個比較大的路障。
來自芝加哥的共和黨籍與會者張竤說,投票時關心政黨而不是議題,不利於維護華人社區的權益:「如果你總是投一個政黨的票,競選人就會逐漸忽視你,因為他們知道,你一定會投或者不投他們的票。」
在這種情況下,舉辦華人大會能夠怎樣消解華人社區的分歧呢?薛海培說:「首先大家得互相認識、互相知道、互相幫助,討論一些感興趣的問題,最好能形成一點共識,大會能有一些所謂既定議程,確立大家整個社區的一些重要的思想。」
與會的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教科文中心主任陳話說: 「我們從來沒有主動去代表誰。我們現在發展全國的代表組織,唯一的目的是我們在那個地方、發生了那個問題,有維權需求的時候,我們有那個地方的代表。」
報道稱,在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裡,薛海培去往39個州,已經完成將近40個州的華人組織的聯盟。他希望能在2017年完成對剩下美國各州華人組織的結盟。
大會結束前沒有按計劃簽署《華盛頓華人宣言》。
資料圖片:2011年,舊金山展出華裔畫家創作的早期華工系列作品。新華社發
【延伸閱讀】美國華人父母「重理輕文」?美媒:忽視價值觀培養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道美媒稱,美籍華人rene Han(韓琳)即將升入加州聖荷塞的林布魯克高中四年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8月9日刊登其撰寫的《美籍華人為何不太支持孩子學文科?》一文,文章針對華人父母「重理輕文」的現象作了深刻解讀。以下為文章摘編:
作為一名出生在矽谷的華人,我總感到自己似乎應該學習理科,我家位於蘋果和谷歌的大本營,父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為就讀工程專業研究生而移民美國,我從小在一個重視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被統稱為STEM)的環境中長大,因此一直著重學習數理科目,周圍的許多華人同學希望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成為工程師,我也一直相信自己以後會在這個領域工作。但在內心深處,人文和藝術才是我的摯愛。我從六歲起就在本地的藝術工作室上課,對創意性寫作抱有極大的熱情。在伴隨我長大的理科環境和真正熱愛的科目之間,我搖擺不定。在身邊的華裔同齡人和親戚的口中,甚至在我的腦海中不停地重複著:理解莎士比亞有那麼重要嗎?學習人文學科有什麼用?在我看來,這些問題聽上去有道理,實際上卻帶有些誤導。
這當然不是僅存在於美籍華人身上的問題,當今的美國學生和整個社會似乎越來越忽視人文學科的益處。美國文理科學院一個名為「人文指標」的項目報告顯示,2014年在本科修完核心人文專業的人數創1984年以來的新低,這個趨勢讓美國高等教育界在過去幾年憂心忡忡。
但想到我們的文明和歷史,這個問題就有點奇怪。眾所周知,中華文明一貫重視教育。傳統中國文化重視培養擅長琴棋書畫的人才,而當今的中國海外移民已經偏離了這種傳統。許多中國移民學習了數理化,於是他們也理所當然地鼓勵自己的孩子學習STEM科目。根據負責為美國大學招生設計考試的大學理事會的調查,從1996年至2001年,有47%的亞太裔學生主修STEM科目,這個比例是白人、非洲裔和拉丁美裔學生的兩倍還高。
今年早些時候,我的英文課布置閱讀《哈潑斯雜誌》上一篇由馬克·斯羅卡撰寫的名為《去人性化》的文章。斯羅卡指出,美國「對藝術和人文扮演的重要公民職能地削弱……正將國民塑造成雇員,而非公民」。
這一切讓我不禁疑惑:華人既然如此重視教育在職場中的作用,為什麼有那麼多華裔父母會忽視歷史、藝術和文學的重要性?他們難道不懂得這些科目可以教給年輕人價值觀與道德準則,得以讓他們在社會中承擔責任,做出智慧的選擇,學會批判性思考,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嗎?
在舊金山灣區長大過程中,我發現華裔家長雖然常常鼓勵孩子把學習藝術當作愛好,但除非孩子真正在鋼琴或戲劇方面有所成就,許多人仍然認為人文學科沒有實際用途,找工作前景暗淡,工資微薄。我的一位華人同學就無法說服她的父母讓她參加藝術夏令營,他們希望她考慮理科項目,認為這樣更加實際。還有一位華人朋友希望成為設計師,她在過去的一年中試圖說服父母讓她選擇和藝術相關的職業。在最近的一件藝術作品中,她試圖表現華裔家長認為藝術行業徒勞無用、只能用來掙零花錢的偏見——她用硬紙板做了一個二胡的模型,並在上面貼滿了一元鈔票。
在課堂上,我注意到了中美文化的一些差異,比如大部分的中國學生都是恭敬地遵從老師的指導。
我認為,人文學科可以幫助培養批判性思維,而這種能力對於學習任何科目都至關重要。通過讓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人文學科教會他們如何面臨職場中的轉折。威斯利安大學校長麥可·羅斯將通識教育的這種功能解釋為對整個人的培養,而非僅僅教會一個人工作所需的技能。《高等教育紀事報》曾刊登羅斯在2009年一篇紀念威斯利安大學人文中心的演講,他在這篇名為《超越批判性思維》的演講中提到:「人文科目會給予你的內心和腦海必要的元素,讓你今後幾十年在完成創造性和集中性工作時都受益無窮。」創造性思維可以應用於包括STEM在內的任何領域,對人的一生都至關重要。Paypal的CEO彼得·泰爾、時代華納的前CEO傑拉德·萊文和Flickr的前創始人之一斯圖爾特·巴特菲爾德的經歷都證明了這一點,《商業內幕》雜誌在2014年的一篇文章將包括他們在內的一組人命名為「九位學哲學出身的著名總裁」。
我自身的成長和成熟也來自於文科的學習。我的文學老師曾說過,人們直到在家門口看到磨難才學會同情。作為生活在已開發國家的學生,尤其身處於像矽谷這樣一個富裕的象牙塔環境中,我從未目睹過飢餓、戰亂以及內亂,因為我沒有經歷過這些人間苦難,我便將人文學科當作一扇窗戶,來透視我在現實中無法擁有也不想擁有的經歷。
高中二年級時,我為了自己的學術前途向一家大學諮詢公司的華裔顧問尋求意見,他居然告訴我:如果你的數理化不差,為什麼要學文科呢?
我是這樣認為的:文科是培養有認知的公民必不可少的科目,它教會人們通過間接經歷學會體會他人的情感,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在所有行業中都可以應用。只有通過接受領會人文學科所提供的一切,社會和個人才能真正強大。
資料圖:2015年5月20日,幾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典禮上自拍。
【延伸閱讀】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在紐約成立(圖)
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的成立儀式現場。
中國僑聯主席林軍在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成立儀式上致辭。中國經濟網記者 朱旌 攝
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創會會長施乾平先生在聯合會成立儀式上致辭。中國經濟網記者 朱旌 攝
中國經濟網紐約9月7日訊(記者 朱旌 汪璐 )當地時間9月6日下午,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在紐約曼哈頓華爾道夫大酒店舉行成立儀式暨酒會。中國僑聯主席林軍、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副總領事邱艦、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梁冠軍、紐約市議員顧雅明等貴賓出席了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的成立揭牌並致辭。美國國會議員孟昭文、紐約州長葛莫、紐約市長白思豪的代表及來自全美各地的會員單位負責人、紐約華人社團領袖及代表、各屆友人等兩百多人到場祝賀。
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創會會長施乾平在致辭時說,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是由美國政府批准成立的面向全球華人企業家的非盈利組織,宗旨是為美國和全球的華人企業家提供服務,維護華人企業家的正當權益,在促進美中貿易往來和促進中國「三大戰略」及經濟轉型中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
紐約市議員顧雅明在講話中高度評價全美華人社團在促進和發展美中企業,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多元化交流方面做出巨大貢獻。與會人員相信在施乾平會長的帶領下,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定會為搭建對接美中企業創新合作的新橋樑,為美中加強經貿合作增添新動力。
會上,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理事長張汝惟、首席副會長張磊等還代表聯合會宣讀了來自中國僑聯、中國僑辦、北京市僑聯及全國各省市有關部門的賀電。
【延伸閱讀】美媒稱美國華人找到新謀生之道:給中國人「代購」
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道美媒稱,種佳佳的電話響了,她的一名微博粉絲給她發來訊息。她在微博上有4000名粉絲。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3月7日報道,國內一名顧客想買Baublebar網上的一條金項鍊,但在美國網站上訂購商品既昂貴又不方便。
種佳佳登錄另一個中國社交網絡微信,討論這筆交易。他們敲定了價格,52美元。
報道稱,在她位於洛杉磯市中心的公寓中,種佳佳打開筆記本電腦,在Baublebar網上找到了這條促銷價32美元的項鍊。包裹來了,她的網上店鋪「佳佳幫你買」的一名雇員揭去收據聯、拆開包裝、然後重新打包運往中國。
社交媒體推動的此類交易在中國很受歡迎,已經成了一個被稱為「代購」的產業。
報道稱,跟蹤中國消費趨勢的諮詢公司貝恩公司估計,2015年,奢侈品代購價值高達76億美元,占中國奢侈品購買量將近一半。
在聖加布里埃爾谷和全國的其他華人社區,不論窮富,移民都已將代購作為一種謀生之道。
2008年,這種產業開始生根發芽。當時,含有一種有毒添加劑的中國奶粉導致至少6名嬰兒死亡,還有數十萬嬰兒因此生病。
報道稱,幫助高端品牌接觸中國消費者的中國奢侈品諮詢公司的顧曉峰總監說,但是,代購真正開始起飛是在2011年,在淘寶網等中國電子商務平台給了代購者一個將生意做到親朋好友之外的平台後。
對奢侈品假貨感到失望的中國消費者開始更多地通過在美國、日本、法國、韓國和其他國家的中間人購買奢侈品。
顧曉峰說,微博和微信等中國社交網絡的崛起也促進了作為代購之生命線的個人對個人聯繫。
在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南部,中國大學生大量流入給這一產業提供了勞動力。
報道稱,一些企業家創辦運輸公司、為貨物運輸提供便利,中國學生、導遊和任何在中國有熟人的人都通過代購掙外快,排著隊購買在美國要便宜得多的蔻馳錢包、普拉達手袋、邁克高仕皮鞋和其他奢侈品。
報道稱,這種產業的個人對個人性質讓政府較難打擊代購。代購使中國買家避免了高價和進口稅,損害了國內公司的利益。
顧曉峰說:「中國政府不能讓你的親友不給你買東西。」
在聖加布里埃爾,該市所有15家提供送貨至中國服務的企業都是在2011年後成立的。在南埃爾蒙特,2015年新開了4家華人運輸公司。
其中最大公司之一天馬迅達快遞公司在短短兩年中就已在美國各地擁有了70家門店和6個倉庫,其中10家門店位於聖加布里埃爾谷。該公司執行長羅豪說,他努力將門店開設在華人集中的校園和大城市周圍。
儘管中國最近試圖收緊海關檢查,但羅豪說,他確信代購仍將進一步發展。
在聖加布里埃爾的瓦利布爾瓦,另一家運輸公司Junying International Corp.去年10月剛剛開張。老闆賈森·劉是這個行業的新人,他的公司還賺不到大錢。
但他對自己的決定很有信心。他說:「人們再也不信任中國的品牌了。在美國買東西不一定更便宜,但至少可以放心。」
報道稱,歸功於代購,他現在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了。這個行當的報酬也高於他的上一份工作:在一家中餐館工作。(編譯/裘芳)
資料圖片:由於海外消費品價廉物美,中國大批消費者通過代購避免本地商品高價。圖片來源:bbc中文網
【延伸閱讀】網絡傳銷詐騙美國華人屢屢中招 華媒追蹤內幕
中新網8月3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道,肆虐美國華人社區的以辦理「IPC 國際白金卡」名義而從事網絡傳銷詐騙一案,當地時間1日,紐約布魯克林又增添受害者,一名華裔男子被騙去3萬元(美元,下同)。因該案的代理公司位於紐約曼哈頓華埠,因此更多的受害者可前去曼哈頓檢方反映和投訴,以將詐騙者繩之以法。
華裔朱先生1日前來布魯克林亞總會,講述了他自己被騙的經過。據他介紹,大約在2011年時住在朋友家的他,總被朋友推薦「IPC 國際白金卡」,說該項目如何好,只要他交納一定數目的錢辦理一張馬來西亞「IPC 異業聯盟國際白金卡」後,每月都會有錢返回給他。
經不住誘惑的朱先生遂交了2044元辦了一張IPC 國際白金卡,起初這事兒還挺像真的,位於曼哈頓格蘭街244號2樓的一名華裔女子自稱是「IPC 國際白金卡」代理商,並給了朱先生好幾個網站,其中有www.ISK118.com,www. ima12u.com,www.ka520.net 等, 還介紹說通過辦理IPC國際白金卡,交納一定的費用,成為這些網絡的會員後,可介紹他人成為下一個會員,提取獎勵,同時以團隊的業績計酬。
起初朱先生交的2044元,還真的每個月有錢返還給他,他也將最初的本金收了回來。後來,對方又以推出新項目為由,讓朱先生繼續投錢和購買。就這樣朱先生先後又繳納了3 萬元,但之後再也沒錢返回給他,對方總是以各種藉口推脫。再到後來,朱先生髮現那些網站也不工作了。
對於朱先生的遭遇,記者在網上查詢資料,發現早在2010年中國各地就出現了由不法分子以辦理「IPC 國際白金卡」、加入「IPC 異業聯盟」等名義,從事網絡傳銷活動而被騙的報道,隨後來自中國各地公安機構的提醒與警告也比比皆是,但上當受騙者依舊層出不窮。
記者通過查詢網上資料,發現IPC 異業聯盟國際白金卡也稱「國際白金卡」(SLVU-pay),經營公司為馬來西亞IPC 購物服務國際集團,中文名為「中國公關國際IPC 服務聯盟」,公司總裁叫劉運聯。而網上爆出的眾多受害者皆是被這家公司所騙。
據朱先生講述,當初他前往曼哈頓華埠那名代理辦公室交錢時被告知該項目是與中國銀聯合作。但記者1日查詢,發現早在幾年前中國銀聯網站就刊發過「警惕不法分子以辦理『IPC 國際白金卡』等名義從事網絡傳銷活動」一文。
文章當時還提醒民眾說,由於該傳銷組織網絡平台設在境外,一旦網絡平台關閉,會員無法獲得返利,很有可能血本無歸,存在較大的隱患。而此類傳銷活動以投資理財為誘餌,迷惑性、隱蔽性強,要提高警惕,不要輕信朋友介紹,避免墮入傳銷陷阱,遭受經濟損失。實際上,朱先生的經歷與上文所提醒的一模一樣,最後那些網絡關閉,其投進去的3 萬元全部打了水漂。
相同的詐騙案比比皆是,紐約大約有上百人遭到一家IPC 投資公司的詐騙,每個人都是投進去數萬元,只在剛投資時得到過幾百元「利潤」以及一些廉價禮品外,數萬元的本金後來全不見了蹤影。當時受害者眾多,曼哈頓檢方介入調查。其實朱先生的遭遇和那些詐騙案一樣,都是換湯不換藥的龐氏騙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26499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