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德國新聞網站「The local」日前報導,德國食物監察組織Foodwatch在抽查當地市場20多款零食後發現,健達巧克力條(Kinder Reigel )等3款食品含有可致癌物芳香烴礦物油,呼籲供貨商召回。其中,健達巧克力條中的礦物油芳香烴含量最高,達到1.2mg/kg。
報導稱,芳香烴礦物油是煉油期間產生的副產品,當一些載有含油墨水的循環再造紙張製成食物包裝紙時,這種化學物質便有可能滲入食物內,人體食用後會在體內積存,對器官造成長期傷害,對兒童影響則更深。
對此,健達巧克力所屬的費列羅公司表示,將會通過技術研究出台相關的解決方案,盡可能地讓這些無所不在的物質,盡量少地出現或者轉移到我們生產的食物當中。
存致癌物
健達巧克力被指含芳香烴德國超市下架
法制晚報記者了解到,德國監察組織Foodwatch此次調查涉及多款當地受歡迎的零食,除了健達巧克力條,瑞士蓮(Lindt)Fioretto系列的巧克力牛軋糖以及德國品牌Rubezahl的一款巧克力,都被懷疑含有致癌物質。
調查指出,這些零食含有礦物油芳香烴(MOAH),其中健達巧克力條中的礦物油芳香烴含量最高,達到1.2mg/kg。不過,德國零食業協會對此反駁稱,這一化學物品是於包裝上發現,而調查所指的礦物油芳香烴含量,可安心食用。德國糖果協會也表示,現在檢測到的礦物油芳香烴含量可以被人體完全無害地分解掉,目前還沒有召回的必要,其風險也是比較小的。
不過,德國最大的連鎖超市阿爾迪已經開始將健達這款達巧克力條下架並做召回處理。Foodwatch成員約翰內斯·希格表示:「芳香烴礦物油含量在食品中沒有可接受的水平。你看不見它,也嘗不出來,但是這種物質就是存在。所以,我們不建議消費者購買這些食品。」
公司回應
各種產品都能發現礦物油將出台解決方案
健達巧克力為費列羅集團旗下一卓越品牌。費列羅公司一名發言人在接受英國《每日郵報》採訪時表示稱,「關於食物中存在礦物油飽和烴以及礦物油芳香烴的安全討論,並不是一個新的話題了,其也影響到數量龐大的食品,且這些食品涵蓋的範圍非常廣。」
該發言人稱:「德國監察組織Foodwatch最近對幾個糖果類的產品進行了檢測,並從中發現了礦物油的成分。但是,我們認為,現在幾乎各種產品中都能發現礦物油的存在,並且這些礦物油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方式轉移到食品裡面。比如,最主要的遷入源就是,印刷油墨裡面的礦物油滲入循環再生包裝材料中,並通過包裝材料中的再生纖維進行轉移,出現在我們的食品或者原料當中。」
這名發言人表示,介於這個話題對於幾個行業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其複雜性,所有食品供應鏈上的相關利益商,都應該為此做出努力,這也包括歐洲以及歐洲以外的貿易來往商。「費列羅公司以及我們所有的供應鏈合作夥伴,將會通過技術研究出台相關的解決方案,盡可能地讓這些無所不在的物質,盡量少地出現或者轉移到我們生產的食物當中。」
中國落點
同款產品淘寶有售價格50-70元不等
法制晚報記者搜索發現,在國內,比較常見的健達巧克力為健達繽紛樂,其為一種由義大利費列羅公司生產的牛奶榛果威化巧克力。此外,記者在京東上搜索看到,健達產品包括牛奶夾心巧克力、奇趣蛋、開心河馬奶油巧克力等數種,搜索結果多達287個。
一款盒裝健達牛奶夾心巧克力售價123元,介紹中稱為德國進口巧克力,並稱「孩子喜愛的健達巧克力」以及「適合孩子平時吃的零食」。
法制晚報記者在淘寶上搜索「健達巧克力棒」發現,報導中提及的同款產品淘寶有售,10支裝售價在50-70元不等,口味都是牛奶夾心。這些產品大多宣稱德國代購或者德國直郵。
專家解讀礦物油含量過高輕則嘔吐重則致癌變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巴里·布魯姆教授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礦物油在食品中的含量還是一個正在研究的課題,但是含量過高的礦物油肯定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表面上來說,可能會導致人在食用之後出現食物中毒,或者輕微噁心、嘔吐的症狀。從長久角度上來看,過量的礦物油會在人體體內組織、器官中堆積,導致器官不能正常工作或者是導致病變,嚴重的也可能造成癌變。
布魯姆教授介紹,食物中的礦物油不可避免,從原料、加工、運輸銷售以及消費者食用過程中都可能進入。但是,低含量的礦物油對人體影響較小。由於兒童受影響較大,所以建議不要過量食用礦物油含量較高的食物,如方便麵、糖果類等。
早有爭議德國討論立法禁止芳香烴礦物油已多年
報導稱,德國討論立法禁止芳香烴礦物油用於食品及相關產品等已有多年,但一直停滯不前。Foodwatch批評政客與商界站在一邊,將企業利益置於消費者之上。
德國非政府組織德國商品檢驗基金會也曾調查過巧克力中的礦物油殘留量。德國最早從2009年就開始對食品接觸的包裝材料以及食品中礦物油的含量進行監測。德國聯邦食品、農業與消費者保護部正在製定兩項法規,以減少礦物油從包裝材料向食品遷移,並且禁止在食品接觸材料中使用含有礦物油的印刷油墨。
據德國商品檢驗基金會介紹,食品接觸材料中的礦物油來源是多方面的,取決於材料的類型。已經受到關注的紙質材料與紙板材料的一般污染來源是使用了循環再生材料。印刷油墨經常含有在循環過程中不能完全去除的礦物油。
從紙箱這一原始渠道開始,紙張就可能已經污染了,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含有印刷品的紙張不能充分阻止礦物油遷移至食品中。甚至於諸如聚乙烯與聚丙烯等塑料材料,可能會釋放用於製造塑料原材料中的礦物油成分。北歐國家已經制定了食品接觸材料中印刷油墨的質量標準,德國現緊隨其後將製定法規。
除北歐國家與德國之外,歐盟當局也正著手處理潛在的危險。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此前曾公布一份關於人體接觸食品中的礦物油烴類的研究。由於有關潛在毒性與實際接觸的資料不足,該份研究很難斷定消費者接觸芳香礦物油烴類的危險。但是,人們知道礦物油成分具有致癌性並且會在脂肪組織中聚集。鑑於一些礦物油成分潛在的致癌性被低估,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那些礦物油的反複使用是有潛在風險的。有潛在致癌風險的物質必須盡可能少地在食品中使用。
目前,歐盟或德國沒有對礦物油遷移的限值或者對印刷油墨的限值。德國主管部門目前正在製定此類限值,並將會儘早頒發關於礦物油遷移與印刷油墨的法規。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